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总结_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时间:2021-10-11 13:51:48 浏览量:

— 1 —

 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X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扶贫……一项项举措激励X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8项,省级科技项目168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6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22项,填补国内空白9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X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持续加大科技财政投入,近五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8.776亿元,201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4.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6.5%。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41.72亿元,为2015年的17倍,全省排名第二。

 — 2 —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为此,我市不断壮大科技人才,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相继出台了《X市开发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实施意见》《X市关于加强联系服务特聘专家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组织和参加各类人才引进会、先进技术专场对接会、科博会等,引进电子信息、煤化工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聘请了112名院士专家为转型发展顾问,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76名,有104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担了我市科研项目55项,支持经费1578.8万元,与中科协、九三学社中央、北航、国防科大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载体163个,在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科技人员1500余名。

 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进展,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大量涌现。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X市申报认定了第一户高新技术企业-交城宏特化工,在之后的十年间,我市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高企的培训力度,落实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户。今年底预计达到61家,完成“十— 3 —

 三五”规划高新技术企业目标数。

 推进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我市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科技部创发司、火炬中心、人才中心、科技日报社、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沟通对接,开展了“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层进X”活动。借助这一活动平台与科技部创发司、火炬中心、人才中心共同搭建X科技成果供需平台,打造国家级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市共引进、消化、吸收各类科技成果30多项。其中,在煤炭及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广了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110工作法、焦炉气纯氧连续气化补碳制甲醇技术;在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化工材料提取头孢类医药中间体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推广了耐密植、抗倒伏玉米新品种和核桃抗晚霜冻新技术等。

 实施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我市组织实施了6个省级煤基重大专项,在煤沥青碳纤维连续长丝开发、洗油中芴的连续深加工、低浓度瓦斯提纯、煤沥青制作道路沥青和煤矸石提取氧化铝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实施“红枣商品化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研发专项。集聚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9家单位以及全省从事红枣产业研究开发的优秀专家,解决X红枣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全力推进高性能云计算、微纳卫星、— 4 —

 能源互联网、无人系统项目建设。“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机组在全国高性能计算Top100排名中荣获第三名,在国内形成了广泛影响;能源互联网示范系统的研发工作已经完成,在能源互联网体系结构等多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无人机自主起降系统样机研制成功,产品定型,即将进行批量生产;无人机视觉巡查实施综合应用系统通过验收。

 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我市鼓励企业主动联系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企业专家多元化合作。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中心、中试基地)一次性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截至目前,建成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4家,为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载体支撑。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山西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X首个国家级园区,按照“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带动园区整体发展”思路,我市理顺了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六部委对X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产业的各类支持;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共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的诸多融资、人才、技术、成果、信息等创新平台;建立了核桃产业链、红枣产业链、果蔬产业链、玉米产业链、— 5 —

 小杂粮产业链、肉鸡产业链、肉鸭产业链、白酒产业链、果酒产业链等九大产业链,园区累计实现产值274.7亿元、利税20.62亿元,带动就业13360人,带动种植面积300万亩,带动农户近25万户,人均年收入达到32000元。

 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精准扶贫 为发挥科技助力扶贫攻坚战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扶贫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我市将“产业+技能”作为科技扶贫主要模式,市科技局每年依据扶贫工作实际制定科技扶贫工作方案,逐年加大科技示范项目推广,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确保科技发挥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2016年以来,以10个贫困县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发展需求为突破口,以培育县域农业产业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技术示范为重点,每县确定2—3个科技示范类引导项,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2016-2020年“三区”科技人才专项共119项,涉及中药材、小杂粮、食用菌、红枣、核桃、马铃薯、蔬菜等种植、农业深加工、牛羊猪鸡驴养殖等技术示范、成果推广,每年累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1.5亿元以上。通过科技示范项目,带动种植养殖业向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方向转变。同时根据X三个深度贫困县(兴县、临县、石楼)主导产业,在反复把脉、专家评选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专项共14项,遴选出在红枣、小杂粮功能应用及其深加工方面、核桃— 6 —

 等经济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方面有代表性的14家企业承担精准扶贫专项,培训技术,吸收劳动力,推广成果,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带动农户9000余人,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极大提升了农户技能,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优势,让“瓶颈”和“智囊”完美对接,为脱贫提供智力支撑。2014年开始,根据全市10个贫困县主导产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围绕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和农村科技服务等科技扶贫行动目标,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协调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林科院、山西省农业厅和山西省林业厅的下属单位及市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X市科研院所、涉农部门组织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49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市1439个贫困村开展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开展科技扶贫以来,科技特派员走进了X市的各个贫困村,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让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变成农民“听得懂、传得开、立得住”的知识来传播,几年来,开展科技培训5000余场次,培训群众10万人次以上,实地解决技术难题2000余件,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200余项,通过微信和电话开展技术咨询上万余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30余种20余万份。

 — 7 —

 此外,科技特派员积极服务当地农业企业,通过结对帮扶、共同研发、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途径,为企业争取项目,拓宽市场,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各项生产要素纳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解决了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技术、市场诸多环节脱节的问题,形成了“技术团队+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使贫困人口掌握了实用技术、强化了科技观念,真正走上依靠科技改变贫困、实现稳定精准脱贫的道路。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一项项荣誉、一串串数字背后折射着市委市政府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浸润着我市广大科技战线工作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相信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持续驱动下,一定会不断涌起创新浪潮,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创新 综述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