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配套习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6-21 11:50:09 浏览量:

 第二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市场机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用或效能有(

 )。

  A. 交换功能

 B. 反馈功能

  C. 调节功能

 D. A、B、C 2.

 区别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是(

 )。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 生产力的性质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公有制

  C. 集体所有制

  D. 多种所有制 4.

 为了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

  A. 产权清晰

 B. 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

  D. A、B、C 5.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

  A. 非自主性、非平等性

  B. 竞争性与开放性

  C. 非分化性

  D. A、B、C

 二、问答题 1.

 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简述市场的基本功能。

 3.

 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别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

 4.

 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6.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

 7.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8.

 简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是生产资料属于(

 )。

  A. 全体公民所有

  B. 全体公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

  C. 劳动者集体所有

  D. 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 2.

 一切符合(

 )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A. 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B.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C.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A、B、C 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A. 生产关系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 以上均不对 4. 十五大报告作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论断。

  A. 重要组成部分

  B. 补充

  C. 非重要组成部分

 D. 以上均不对 5.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A. 兼容性的

  B. 矛盾性的

  C. 不可调和性的

 D. 对立性的 二、问答题 1.

 简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

 2.

 为什么说公有制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3.

 为什么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和客观要求的? 4.

 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和实现形式。

 5.

 如何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6.

 简述非公有制经济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7.

 简述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

 8.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 第二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A

 4. D

 5. B 二、问答题 1.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自主性。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按照市场经济自主性的要求,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企业。

 第二,平等性。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相承认对方是产品的所有者为前提的,这种占有关系的平等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平等原则。

 第三,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

 第四,开放性。市场要向所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购买者开放,向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开放,也向外地开放和国外开放。开放性是商品经济的要求,它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第五,分化性。市场竞争是无情的,这里没有“铁饭碗”、没有保护伞,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总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

 市场功能指市场机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用或效能。这具体表现在:

 (1)交换功能。交换功能表现为以市场为场所和中介,促进和实现商品交换的活动。

 (2)反馈功能。市场把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传递、反映给交换当事人,就是市场的反馈功能。

 (3)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指市场在其内在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自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基本比例关系。在上述调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社会经济基本比例关系的自动调节。调节功能是市场最主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功能。

 3.

 一个社会经济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个既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模式来实现,经济体制就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调控和管理方式。

 由于国情不同,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基本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表明的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运行特征,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途径,它们不是区别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

 市场机制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内在功能的总和。市场的运行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可以说,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

 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1)计划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效配置资源也可以采取计划凋节的方式。

 (2)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有利于促进经济现代化建设为标准。实行市场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更加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特有的利益激励及竞争压力等作用,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平衡功能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

 (3)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后,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主要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

 6.

 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作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概括。“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的质的规定和特征,突破了传统所有制观念和模式的框架。

 实践证明,在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制度变革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完全取决于经济制度变革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今天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与这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变革历程是: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终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由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上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8.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A 4. A 5. A 二、问答题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2.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是因为它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公有制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公有制从产权上提供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服从于满足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目的的条件和人人获得的社会财富的平等机会。如果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符合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化生产的特。点和要求,自然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效地保障全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马克思根据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认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是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提出来的。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而它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实现形式。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如邓小平着眼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所概括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从根本上说.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和客观要求的。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第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并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4.

 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除了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以外,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和凝固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应当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5.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国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涵义:

 一是指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要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种量的优势是指公有经济资产的数量在社会总资产中不能低于非公有制经济资产的总量。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因此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较多,但是并没有动摇国有经济对国

 民经济控制的力度。

 三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数量上的优势是多种公有制一起占优势,而不是国有制占优势。

 因为公有制本身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还会有新的创新。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为公有制的发展和占有主体地位拓展实践的空间。

 四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范围来讲的,即在全国范围内,公有制一定要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局部的范围里,例如在少数地区或行业,可以根据具体状况实行非公有制为主体。

 五是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是个数量占优势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公有制经济在质量上要占优势。因为数量的优势如果没有质量的优势作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数量的优势是难以维持的,在经济竞争中,如果公有制经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势必在质量处于劣势,并逐步失去数量上的优势。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总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私有制的,而实行的是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不仅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把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引进制度内,这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科学地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它从与公有制经济的“对立”到“允许存在”,再到“有益补充”,最后到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并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是理论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也就不可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只有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真正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7.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存在天然的对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

 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再次,发展国有经济可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国有经济对弥补“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起着重要作用,国有经济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长远性是社会范围内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等。

 实践证明,在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制度变革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完全取决于经济制度变革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今天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与这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变革历程是: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终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8.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反应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和客观要求的。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第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并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因此,必须把这一所有制结构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坚持下来,并加以调整和完善。当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习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