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点、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工作推进汇报共]

时间:2021-10-10 16:46:24 浏览量:

目 录 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点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点 一、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情况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 年 x 月 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根据国家安排,初步计划 2027 年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就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 x 月 xx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二、碳减排工作要求 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x月x日正式启动,2021 年 x 月 x 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20xx-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碳减排已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对区考核。2021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为:

 碳考核:完成市级下达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目前未下达)。

 碳达峰:编制辖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辖区 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温室气体排放基数,支撑碳达峰工作。

 十四五规划:开展辖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谋划并组织推动一批节能、降碳、零碳及气候适宜类工程项目,支撑规划落地。

 碳市场:做好碳排放权交易,指导督促辖区内控排企业开展核查、报告、履约等工作

 二、

 从挑战来讲,有两个约束条件 第一个约束条件,现在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 x 吨以上,超过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当然我们还有时间,但在碳达峰前,排放增加的空间并不大,最多 xx%,否则下一步碳中和难度就会增加。

 第二个约束条件,目前我国人均 GDP 才 x 万美元,欧盟国家是 x 万到 x 万美元,我们已经定了一个目标,到 2035年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之下,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

 发达国家如 xx 是在 xx 世纪 xx 年代初碳达峰的,xx 是在xx 年代末,xx 是在 20xx 年。实际上,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碳达峰没有减碳的压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服务业比重提高或新节能技术的应用,碳达峰自然会出现。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没有或者很少有减碳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的,但是这条路已经走不通。

 本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传统发展道路,就是高碳排放下实现较高的增长。第二条路是低碳排放低增长。但是,若让人均 GDP 停留在 x 万美元,这条路我们肯定不愿去走。所以,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只能走第三条路,就是低碳或者零碳,同时还要实现比较高的增长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的增加值和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力争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

 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现在处于人均 GDPx 万美元发展阶段,在碳中和目标巨大压力之下,仍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在发达国家行列未有先例。我们现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可选择的空间很窄,且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转型以后出现优势 这样看来是否会比较悲观,这其实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问题。在重压之下必须要转型,转型以后反而就会出现优势,具体来看,有两点优势。

 一个优势是中国作为后来者,既有短板,也有优势。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达到历史需求峰值,发达国家是达到峰值以后才开始转型,我们还没有达到峰值就开始转型,可以直接用绿色产品来替代。比如汽车,发达国家每千人车辆的保有量中,xx 是 xxx 辆,xx 是 xxx 辆,xx 是 xxx 辆,中国目前才 xxx 辆。假定未来我国达到 xxx 辆水平,还有 xxx辆左右的增长空间。这样从历史跨度看,绿色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为了造汽油车,所有的投资都用完了,重置成本或者沉没成本很高,我们提前转型了,这部分成本就比较低。

 另外一个优势,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比较高,绿色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市场范围大,市场需求对创新来讲最重要。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形成商业模式。我们希望有更多创新或者新的竞争优势,但在现有的车道里超过先行者很难。现在绿色转型是一个换赛道的新机遇,中国有成本优势、需求优势,再加上技术,已经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中国的技术企业也将更多地去争取创新。

 那么,中国的企业争取创新,包括制造业有新的优势是否有根据呢?这个根据是有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已经有不少案例,挑战和机遇同样前所未有。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有可能推动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一次最重要变革,或者说推动一场技术、产业和发展方式的伟大革命。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 ( 一) ) 指导思想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 二) )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xx 项以上。

 高端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 xx 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x 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

 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力争引进 xx 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 xx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 xx 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

 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 xx 家左右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 xx 家左右绿色低碳高新区,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xxxx 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xx 家。到 2030 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

 二、重点任务 ( ( 一) ) 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

 1、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 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直接空气 CO2 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CO2 分子断键与重构、生物直接转化 CO2 等方向机制、方法研究。到20xx 年,力争实现 x 项以上基础前沿重大创新。

 2、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 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到 2025 年,力争取得 x 项以上原创性成果。

 ( ( 二) )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

 3、推进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太阳能、风力、生物质与海洋能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和"千万光伏"计划实施,推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到 2025 年,力争度电 CO2 排放下降 x%,实现百 MW 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

 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用能替代。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单套液化能力≥xt/d 氢液化系统,完成 MW 级掺氢工业燃气轮机样机制造,实现百 kW 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

 5、推进零碳流程重塑。围绕化工、纺织、建材、钢铁、石化、造纸、化纤等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到 2025年,基于基础材料升级、过程工艺革新、能量梯级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

 6、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领域需求,通过多技术单元集成与优化,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综合能源、碳标签认证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非 CO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7、超前部署 CCUS 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 CO2 分离与换热装备、CO2 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烟气 CO2 捕集、CO2 矿化及微藻利用技术,部署直接空气 CO2 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到 2025年,力争实现 CO2 捕集率≥xx%,CO2 转化利用率≥xx%,碳捕集能耗下降 xx%以上。

 8、系统部署生态碳汇技术。研究海洋、森林、湿地、农业、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海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 ( 三) ) 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

 9、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为构建零碳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10、加速低碳先进技术转化。以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氢基工业、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11、CCUS 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动火电机组十万吨级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工程放大和技术迭代,降低碳捕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 CO2 捕集利用技术转化应用。在沿海地区开展 CO2 源汇匹配研究,进行 CO2 离岸封存工程示范。

 ( ( 四) ) 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12、强化基础前沿创新平台。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 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以太阳能利用、氢能利用、先进储能、CCUS 等清洁低碳技术为主攻方向,整合优势单位组建省实验室;加强能源清洁利用、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 xx 大学、xx 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优势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创新载体。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战略力量。

 13、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融合能源、环境、材料、系统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力量,支持 xx 大学、xx 工业大学、xx 海洋大学、xx 农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xx 材料所、xx 集团等优势单位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内优势单位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

相关热词搜索: 知识点 科技创新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