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伯牙鼓琴的诗意

时间:2021-10-29 10:50:57 浏览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余味悠长。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摄取的知识不多,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朗读,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词语以及音乐来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情感。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 . 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 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 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 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 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 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 拓展阅读《列子 . 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

 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借助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说出文章的大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能够抓住词语以及音乐来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借助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说出文章的大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词语以及音乐来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情感。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板书:2 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 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

 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 3

  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伯牙鼓琴 , 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 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 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 , 锺子期听他弹。当伯牙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 , 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 , 当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时 , 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 !

 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 , 伯牙悲痛万分 , 拉断了琴弦 , 把琴摔破 , 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

 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锺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锺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巍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她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锺子期会听?(我从锺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感受,同学们,听他这样读,你门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 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 2:春天百花盛开。生 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锺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锺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

 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锺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失去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

 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学生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 过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 课件 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

 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课件 出示 课题 (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 3 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

 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

 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 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

 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

 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5 个生字 ,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

 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 巍巍乎 绝弦(“哉”为平舌音)

 ( 2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 、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四 、 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

 伯牙鼓琴,志在 登 高山,钟子期曰 :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琴声。

 师: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志向,抱负。

 师: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

 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江河是指胸怀。

 师: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五 、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完成 课堂作业本。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上册 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