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2022 可选)(Word可编辑版)

时间:2022-07-02 19:05:06 浏览量:

 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5 5 篇可选)

  ( 最新版 )

  -Word 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第一篇: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21 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协作,甘于奉献;并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优秀,在同事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一、以校为家,忘我工作。

 学校六年级来自周围几个学校是寄宿制管理,一百多学生,有学生就必须有老师。我六年级的几位老师 24 小时在校值班,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即便是有些头痛发烧的小病,仍然坚持上课。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我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成绩。许多学生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尤其是上了初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对大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小学打好英语基础,初中英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许多有心的家长对我是从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在几位六年级老师的努力下我校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在全镇总是数一数二的。辛勤的工作换来优异的成绩,对此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为了把工作做好,让家长领导放心,我常常以校为家,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为学校的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为校园的美化净化,为花草树木的修剪维护,尽心尽力,做足功课,虽辛劳而无怨,贫穷犹未悔!

 三、甘于奉献,收获精神财富。

 我深知今非昔比,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早已淘汰。虽然生活的窘境,但仍坚守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我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值得大书大特书的工作业绩,我的人生价值只体现在平素工作里默默的付出,不起眼的奉献。我好似山野里一株平凡的小花,独守那份寂寥,历经风雨无怨无悔,凌寒独自开,为祖国之春增添一抹绚丽色彩,几许浪漫诗意。

 老师不仅是孩子们可尊敬的师长,而且是孩子们可信赖的好朋友。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像六年级这样有自立能力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一部分孩子已经离开父母四五年了。现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打工挣到了钱,荒废了孩子”。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国家对此也有颇多关注。不是父母亲自带大而是老人或亲戚带大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心理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会有娇气、偏激、说谎、悲观、孤僻等不好的习惯。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教好一门功课。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首先他是一个良心活。看到这样的同学我都会主动的接近他们,想办法去改变他们。曾经班里有一位姓鄂的女同学,在班里乖巧可爱,成绩也很好。但是她从来不接妈妈从外地打来

 的电话。妈妈也不能常回来,无奈她打给了我。她向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拜托我帮帮她母女。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答应了。我没有单独谈话而是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班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来这个同学自己找到了我述说了自己的问题。在我的细心开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打开了心灵。除了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我想能帮成长中的孩子解开心灵的枷锁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因为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的种子。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给我写信,在信中表达对我的仰慕和爱戴之情,我为每一个孩子回信、留言,在我的回信、留言中,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学生的爱。

 四、学生的后勤兵,安全的守护神。

 我在学校里担任业务主任一职,并监管寄宿学生 24 小时学校生活的工作,事情多而杂。每天须早早起床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勤快,又要细心,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我从未对学生的事情胡乱应付,每天按时清点学生、锁大门。每每学生刚住校的时候,不会照顾自己,往往学生半夜发烧,我一定亲自带他们去叫诊所的门,有时候风雨交加,回来把自己弄得湿透了。

 我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中心校领导和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我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21 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协作,甘于奉献;并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优秀,在同事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一、以校为家,忘我工作。

 学校六年级来自周围几个学校是寄宿制管理,一百多学生,有学生就必须有老师。我六年级的几位老师 24 小时在校值班,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即便是有些头痛发烧的小病,仍然坚持上课。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我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成绩。许多学生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尤其是上了初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对大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小学打好英语基础,初中英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许多有心的家长对我是从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在几位六年级老师的努力下我校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在全镇总是数一数二的。辛勤的工作换来优异的成绩,对此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为了把工作做好,让家长领导放心,我常常以校为家,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为学校的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为校园的美化净化,为花草树木的修剪维护,尽心尽力,做足功课,虽辛劳而无怨,贫穷犹未悔!

 三、甘于奉献,收获精神财富。

 我深知今非昔比,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早已淘汰。虽然生活的窘境,但仍坚守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我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

 值得大书大特书的工作业绩,我的人生价值只体现在平素工作里默默的付出,不起眼的奉献。我好似山野里一株平凡的小花,独守那份寂寥,历经风雨无怨无悔,凌寒独自开,为祖国之春增添一抹绚丽色彩,几许浪漫诗意。

 老师不仅是孩子们可尊敬的师长,而且是孩子们可信赖的好朋友。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像六年级这样有自立能力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一部分孩子已经离开父母四五年了。现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打工挣到了钱,荒废了孩子”。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国家对此也有颇多关注。不是父母亲自带大而是老人或亲戚带大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心理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会有娇气、偏激、说谎、悲观、孤僻等不好的习惯。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教好一门功课。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首先他是一个良心活。看到这样的同学我都会主动的接近他们,想办法去改变他们。曾经班里有一位姓鄂的女同学,在班里乖巧可爱,成绩也很好。但是她从来不接妈妈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妈妈也不能常回来,无奈她打给了我。她向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拜托我帮帮她母女。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答应了。我没有单独谈话而是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班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来这个同学自己找到了我述说了自己的问题。在我的细心开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打开了心灵。除了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我想能帮成长中的孩子解开心

 灵的枷锁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因为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的种子。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给我写信,在信中表达对我的仰慕和爱戴之情,我为每一个孩子回信、留言,在我的回信、留言中,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学生的爱。

 四、学生的后勤兵,安全的守护神。

 我在学校里担任业务主任一职,并监管寄宿学生 24 小时学校生活的工作,事情多而杂。每天须早早起床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勤快,又要细心,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我从未对学生的事情胡乱应付,每天按时清点学生、锁大门。每每学生刚住校的时候,不会照顾自己,往往学生半夜发烧,我一定亲自带他们去叫诊所的门,有时候风雨交加,回来把自己弄得湿透了。

 我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中心校领导和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我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

 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 96%以上,优秀率均在 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 60 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 68 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 96.92%,优秀率 87.69%,平均分 94.415,综合成绩 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 80 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 20 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 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4 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 40 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 20 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

 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

 xiexiebang.com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优秀老师先进事迹

 优秀老师先进事迹 ?

 黄炼同志从一毕业回到我乡从教以来,能忠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默默耕耘,乐于奉献,教育教学效果成绩显著。

 一、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黄炼同志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

 二、加强教学五环节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抓好教学环节的工作。能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参考书等资料,同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备课。

 2、上好每一节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精讲多练为主,重点抓好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的落实、向四十

 五分钟要质量。

 3、抓好学生作业的批改。布置作业时,除了统一布置一定作业外,每天还分层布置优生、下层生的不同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评讲或单独评讲。

 4、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使学生的知识得落实,对所学知识能“吃得饱”“吃得透”对下层生的辅导,重点是基础知识落实。

 5、做好学生的检测工作。对于单元检测或镇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抓好考纪、考风、考出真实知识水平,使自己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认真抓好教学五环节的工作、成绩不断提高。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促进学风、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而忙碌的工作。

  黄炼同志能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班主任工作:

 第 ?

 一、全面了解班中每个学生的理想愿望,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才能特长,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通过了解,较容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 ?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学期初,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和选拔好班干部。

  选好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处处起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第 ?

 三、备好与上好每周星期一主题班会课。由于认真做班主任工作,

 从教以来,所任教的班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每期都被评

 为学校的文明班。

 另外,黄炼同志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及科学文化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新一轮的教学中去。经过各反面的努力,黄炼同志在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任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获得过县级以上的奖励。如:陈满材、叶海健等同学获得过市、县的三好学生。

  总而言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炼同志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另外,黄炼同志在 2007 至 2008 学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二 0 一 0 年被评为县巾帼建功。

 ?第五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

 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 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 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 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 1960 年 4 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 5 点起床,直到深夜 12 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

 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 12 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 1985 年,他 55 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

 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 8 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

 就是到了 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 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 40 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 35 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 盘磁

 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

 1994 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 30 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 100 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 6 元,工资达到 89.5 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 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 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

 已经保存 11 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 80 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 21

 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 1999 年 12 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 年 5 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

 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

 王文华是 1999 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

 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

 ?

相关热词搜索: 可选 事迹材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