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六把作文

时间:2022-07-06 08:00:03 浏览量:

  把握六把“尺子”

  写好高考作文

  ——从作文评卷的角度再谈考场作文的写作 转自且行且思-智慧语文教育博客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高考作文,90 秒钟定生死。”这个说法之所以流行,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目前高考的作文评卷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评卷教师对一篇考场作文的评定大致只有 90 秒的时间,是优还是劣,全在 90 秒内做出评判。那么,作为阅卷教师要在 90 秒之内对一篇 800 字的作文的优劣做出评判,评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想这不仅是阅卷教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高三师生需要明晰的问题。

 简单地说,阅卷老师在 90 秒之内对一篇作文进行评判,最主要也就是:六看。即,一看审题准不准;二看立意高不高;三看文体明不明;四看思路清不清;五看积累厚不厚;六看亮点有没有。

 一、审题如何准确 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命意作文,即命题人给定的作文题或材料,其实都包涵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所谓审题也就是考生必须要准确领会命题人透过题目或材料暗示的意图,只有吃透了这个意图,作文的审题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反之就是偏题或离题。例如,江苏省 2012 年的高考作文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文章。

 作文题是“忧与爱”,粗略看上去,只是一个关系类的命题,但如果认真阅读上面命题人给定的三则材料,我们就会发现命题人在“忧与爱”的关系上其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因为爱而所以忧,忧与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表里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如果考生不能紧紧抓住这种因爱而忧的因果关系或者忧是表象,爱才是本质的关系入笔,就是偏题或离题。而对于一篇考场作文审题准与不准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尺度,考生一旦审题出了偏差,就会形成致命的伤害。

 所以,要做到审题准确,在平时的每一次作文训练之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阅读材料,多角度分析材料的习惯,把材料读通了,把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吃透了,然后再下笔作文,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倚。

 二、立意如何高远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是高远还是粗俗,是深刻还是肤浅。例如 2012 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道被媒体称为 2012 最“坑爹”的高考作文题,其难就难在文章的立意上。因为本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由头,而如何去对这个材料进行深发,完全取决于考生是否具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如果考生只是扣住“安全”入笔,强调安全要落到实处,虽然没有偏题,但显然思想的深度不够,文章的立意不高;若考生能由此深入一步强调解决问题需从源头抓起,显然文章的立意就提升了一步;如果考生的思想能够再向前推进一步,从细节与人生的角度思考,对问题做出辩证的回答,这样的作文立意就变得深刻而高远。判断一篇作文是否优秀,立意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当然,真正要写出立意高远的好作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考生在考场上的急中生智,就会灵感闪现的。要写出立意高远的好作文,必须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努力养成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努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多看多思,做生活的有心人,方能成就作文的高远立意。一个整天埋在作业堆中心中只有“小我”的学生,是很难写出立意高远的作文的。

 三、文体如何鲜明 翻开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虽然在写作的要求中都说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不限文体并不是说考场作文就不讲究文体,相反,在作文评卷中,阅卷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文体感。即写记叙文一定要有曲折的情节,精彩的细节,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生动形象,打动人心;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思维严谨,要强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说理,只有这样,你的写出的议论文方能遵循常识,义正辞严,富有说服力。

 以下是两位考生以“人生不一定都要打草稿”为观点的议论文的片段:

 A.曾经有一位下岗职工到一家外企去参加部门经理的面试,由于工作经验丰富,他一路过关斩将。眼看着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个时候,那个老外面试官却突然向他提出了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你会用打字机吗?”他面上不显,快速的打量了一下四周后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于是他很淡定的回答会用,面试官又问:“一分钟能打出多少个字?”他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您的要求是多少?”面试官说了一个数字,他毫不犹豫的说可以。面试结束后,他向别人借钱买了台打字机,日夜疯狂的练了有两个星期,终于达到了面试官要求的那个数字。后来他被录取了,他的上司一次也没有要求过他打字。

 试想。若是他在面试当中表现出哪怕一丝的犹豫,他在面试官的心中也会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杀伐果断且有急智的部门经理比一个太过于谨慎细致的部门经理要受欢迎得多。因为说不定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到手的好机会就这么白白的溜走了。

 B. 佩服司马迁笔下的项羽,顶天立地的英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打战争的草稿,置之死地而后生;惊叹作《七步诗》的曹植,满腹经纶的才子,才思敏捷,厚积薄发,不打

  创作的草稿,妙笔生花,感天动地;崇敬导弹之父钱学森,精心推断,果敢决断,不打学术的草稿,功勋卓著,叹为观止。

 反观现实,很多人沉溺于凡事必先打个草稿的习惯,把大好的光阴白白浪费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当中。甚至连买个菜也要打个草稿,先想着货比三家,然后再揣度着讨价还价。试想,只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大地耗费半天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草稿打还是不打?答案不言而喻。

 认真阅读上面两位考生的作文片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 A 考生作文中的问题:第一,这位考生所选用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明显缺乏典型性和普适性;第二,在用做论据的事实材料一定要概括、简明,而这位考生却多次运用了人物的对话描写;第三,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立论的时候,这位考生只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就是论理,第四,在一篇 800 字的高考作文中,作者用以叙述的文字就达 266 字,占到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还多。相比较而言,B 考生不仅论据典型、观点明确,而且语言简明、分析有力。两相比较,A 考生的作文显然就是文体不明的文章,在评分中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

 强化文体意识,增强自身的文体感,关键在平时要进行规范文体的专项训练。在某一阶段集中对某一文体进行序列训练,如高三上半学期练习记叙文,下半学期练习议论文。等到文体规范后,再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在考场上相时而动。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多搜集一些典范的文章,作为自己写作训练的范文,多思考,多揣摩,努力提升自身的阅读品味和阅读品质,不要总是把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读者》、《意林》、《作文素材》和什么高考满分作文等上面。

 四、思路如何理清 “文章思有路”,凡是好文章一定都是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的文章。但在现实的高考作文评卷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思路不清不知所云的作文。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这些满篇空话、套话,让阅卷老师读了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与当前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当前的作文教学较多的重视了积累和表达,重视了高考作文应试的模式与套路,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作文较多地强调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忽视了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如何把自己的思考说清楚、说深刻、说透彻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只有当一个人真的把问题想清楚了,他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说得清楚楚楚明明白白。反之,如果一个人对问题连想都没有想清楚,就匆匆忙忙诉诸语言表达,其结果必然是“以己昏昏而欲使人昭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一篇思路混乱不清的作文,无论材料多么丰厚,语言多么的华美,都不可能是一篇好作文。

 要写出思路清晰的好作文,关键是:一要养成“以问引思”的好习惯,通过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帮助自己廓清思路;二要养成多角度思考,“两点论”看问题的辩证思维的习惯,帮助自己拓展思路;三要在平时的每一次习作中都要养成拟写好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的习惯,帮助自己明晰思路。

 五、积累如何丰厚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很难写出有厚度的作文的。但在作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尽管学生平时阅读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但是一旦到作文的时候,学生仍然感到胸无点墨两手空空,无法下笔;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只知道大量堆积材料,而不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与逻辑推理,不知道用材料来准确表达自己思想,证明自己观点。

 作文离不开积累,更离不开表达,但真正要把平时的积累有效调动起来,在表达时能做到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运用得当,关键还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作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才会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当学生拥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讲出来的话,才是真话,所抒的情,才是真情。

 丰厚学生的积累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只有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下笔时才能真的有话可说,真的有思想想要表达,真的有情感需要抒发。所以,平时的写作指导不要总是在写作技法上打转,要尽可能做好作文训练与生活的有机对接,作文指导要多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六、亮点如何制造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何永康教授曾今讲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高考作文没有月亮要有星星,没有星星,哪怕有只萤火虫也行。何教授这句话其实就是强调高考作文要有亮点,要有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其实又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语文知识的掌握、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反映到高考作文中都可以作为亮点加以展示。比如在书写上认真写得一手好字;在语言上努力做到文采飞扬;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谋篇上先声夺人,卒章显志,打造凤头豹尾;在内容上精心刻画好一两个感人的细节等等。也许上面的各点要全都做到很难,但根据自身的优势,精心打造一两点或许并不太困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作为教师和考生都要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争取在最终的高考作文中把这些优势和特长转化成作文的亮点。

相关热词搜索: 作文 把握
上一篇:第六组,学案 下一篇:高三六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