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开题报告、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时间:2022-06-25 16:15:03 浏览量: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题 目 温州地区家族式企业融资途径及选择

  姓

 名

 ×××

  学

 号

 所在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03 金融 1(03 国贸 1)

 指导教师

 ×××

 日

 期 期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

 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 徐彬 职

  称 教授 学生姓名 ××× 专业班级 02 金融 2 班 学

  号 021800 ×××

 设计题目 温州地区家族式企业融资途径及选择

  设 计 内 容 目 标 和 要 求

 (设计内容目标和要求、设计进度等)

 本选题是一个自选题目。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必须利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家族式企业融资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适合温州地区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模式。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温州地区家族式企业经营中的金融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2、认真分析家族式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家族制”、“温州地区”的特点,切忌从一般的理论出发研究问题。3、运用数理工具分析家族企业融资模式的成本与风险,并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家族式企业融资模式的理想状态,并能用实证的数据检验模式的正确性。4、研究与以上模式相关的问题。根据收集的资料,解决家族式企业融资中的有关问题:如,风险控制、国家政策对家族企业融资的有关规定、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创新的解释等。

  在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深入温州企业,对收集来的数据必须进行认真的筛选,收集的资料必须以统计资料为主,切忌用典型材料代替统计分析。论文的所有结论必须是在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切忌先“有观点后有材料”。论文必须结构严紧合乎逻辑。要学会综合运用数理知识、现代金融理论等知识和计算机工具研究企业金融问题,做到观点鲜明且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必须按照《湖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工作规范》的要求安排论文的版式结构。论文标注必须符合学术规范。

 论文的进度要求:作者必须每周至少与指导教师联系两次以上,虚心接收指导。论文开题报告在下学期开学后 2 周内完成。论文初稿完成时间为 5月 15 日以前。论文答辩时间定在 6 月上旬。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基层教学单位审核 符合要求,同意下达

  崔兵 2016 年 1 月 10 日 学

  院 审

  核 同意

  韩德明 2016 年 1 月 12 日 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学院审核 课题来源,课题性质、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研究过程的要求,论文结构、格式要求 对论文进度的要求 教师亲笔签名,时间如实填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识别与规避机制 课题来源 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课题类型 BX 指导教师 ××× 学生姓名 ××× 学

 号 0218003 ×××

 专业班级 02 金融 5 班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早已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已加入 WTO,我国的市场已逐渐对外国企业开放,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取得进步,能与外国企业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就必须对企业自身进行改造,首先就得是技术创新,但是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风险。本选题将比较系统地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问题,努力寻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形成的机理,争取找到防范和规避的方法,能更好的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学界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机构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还不够,运用数学工具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析更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从我学习的专业看,本论文可以比较多地利用所学的经济学和金融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无疑能够综合地检验我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十分的重视,其论文、著作都有所提及,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种类;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规避机制(政策研究)。理论界本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不够;风险研判的数量化明显不够。

 本论文计划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研判上作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弥补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

  课题类型:

 (1)A—工程实践型;B—理论研究型;C—科研装置研制型;D—计算机软件型; E—综合应用型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 (1)、(2)均要填,如 AY、BX 等。

 选题的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界研究的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次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主要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主要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太小,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原因限制了它的发展。进一步引出风险主要的类型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判断标准及对策:

  主要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出现何种情况称之为出现风险,并讨论一下风险出现之后主要有哪些对策。

  其中,重点讨论财务风险在融资方面,政府应对其多加关注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改善信贷条件、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扶持等。

  第三部分就要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通过建立企业的预警系统在风险还未出现或刚刚出现时对风险进行评估、报告,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防范,采取回避、转移、分散的方式。

 再借鉴一下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启示。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在 2 月至 3 月初:主要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主要途径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络来查询; 3 月初到 3 月底:参与实习期,在实习期间进一步的收集资料; 5 月 20 日前:完成初稿; 5 月底:

 定稿; 6 月上旬准备答辩。

 按照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安排进度 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创新点,

 开题报告(2)

 已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

 [1]吴涛 “技术创新的分类研究及矩阵方法”科学管理 1999 年第 3 期 [2]陈晓玲 “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年 04 期 [3]李时椿 “美日两国创新机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问题 2001 年 09 期 [4]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5]毛荐其/霍保世 “技术创新风险与评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6]徐鸿钧 “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8 [7]侯立平 “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 先科电子 2002 年 12 月 15 日 [8]冯懃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研究”《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 年 2 月 [9]徐若虹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3 月 第 6 卷 第 2 期 [10]李富清 “试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现代财经 2000 年 06 月 [11] 西里尔·利维基:《西欧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12] 迪肯:《欧共体各国中小企业政策考察和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格式与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致,其中至少有 1 篇以上的外文资料 从选题意义、工作量、资料准备、基本内容、进度安排进行评价

 指导教师意见 论文的选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选题难易度适中,可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论文资料准备比较充分,论文研究思路可行,结构安排合理,进度安排符合要求。

 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教师名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3)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 课 题 名 称

 指导教师(职称)

 申 请 理 由 按照要求完成毕业论文。

 学生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签名:

  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审表 是否同意开题 教师亲笔签名

  3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序号 评分项目(理工科、管理类)

 评分项目(文科) 满分 评分 1 工作量 外文翻译 15

 2 文献阅读与外文翻译 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 10

 3 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 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 25

 4 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论证能力 25

 5 文字表达 文字表达 10

 6 学习态度与规范要求 学习态度与规范要求 15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总分

 评

 语

  鉴定意见必须亲笔填写,不得打印 对选题意义的评价;

  对论文主要内容的评价(主要说出论文的创新点);

  对论文结构和表述的评价;

  对工作量的评价;

  论文存在的主要不足(对论文评为及格或者不及格的论文,必须填写本内容,其他等级论文酌情填写);

  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教师名

 另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册》

 年

  月

  日

 教师亲笔签名

  4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设计(论文)题目

 序号 评审项目 指

 标 满分 评分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设计(论文)题目

 评阅人

 评阅人职称

 序号 评分项目(理工科、管理类)

 评分项目(文科) 满分 评分 1 工作量 外文翻译 15

 2 文献阅读与外文翻译 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 10

 3 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 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 25

 4 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论证能力 25

 5 文字表达 文字表达 10

 6 学习态度与规范要求 学习态度与规范要求 15

 总分

 评

 语

  鉴定意见必须亲笔填写,不得打印

  对选题意义的评价;

  对论文主要内容的评价(侧重对创新点的描述);

  对论文结构和表述的评价;

  对工作量的评价;

  论文存在的主要不足;(对论文评为及格或者不及格的论文,必须填写本内容,其他等级论文酌情填写)

  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评阅人签名:

  教师签名(亲笔)

  年

  月

  日

 教师亲笔签名

 1 报告内容 思路清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有应用价值。

 40

 2 报告过程 准备工作充分,时间符合要求。

 10

 3 创

 新 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10

 4 答

 辩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40

  总分

 答辩组 评语 鉴定意见必须亲笔填写,不得打印

 对选题意义的评价;

  对论文主要内容的简要评价;

  对论文结构和表述的简要评价;

  对答辩人在答辩中的表现的评价;

  论文及答辩存在的主要不足;

  是否同意通过答辩。

 答辩组组长(签字):

 组长签名(亲笔)

 年

  月

  日

  答辩 委员会意见

 鉴定意见必须亲笔填写,不得打印

  是否同意答辩小组的意见

  答辩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韩德明(亲笔)

 年

  月

  日 5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注:成绩 评定 由指 导教师、评 阅教 师和 答辩 组分 别给 分(以百分记),最 后按“优(90--100)”、“良(80--89)”、“ 中(70--79)”、“ 及格(60--69)”、“不及格(60 以下)”评定等级。其中,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 40%,评阅人评定成绩占 20%,答辩组评定成绩占 40%。

  [在此输入论文题] (小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 (小三号黑体,居中)

 21 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与知识的载体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是掌握了先进思想和成绩类别 成绩评定 Ⅰ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百分制 Ⅱ评阅人评定成绩 百分制 Ⅲ答辩组评定成绩 百分制 总评成绩 Ⅰ×40%+Ⅱ×20%+Ⅲ×40% 百分制

 评定等级 以上分数加权平均以后,根据分数填写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营销组织是企业组织生命的中枢,营销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先导。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营销人员作为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营销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本文运用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优秀成果,在考察了营销人员的基本素质,我国企业营销人员的现状之后,全面探讨营销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营销人员的开发与管理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架构,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明选题意义及文章安排;第二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综述;第三部分阐述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第四部分是我国营销人员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分析;第五部分着重论述对我国营销人员开发和管理的建议;第六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词:人力资源,营销人员,开发,管理 为 (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 24 磅)

 [ 在此输入论文题目英文,单词首个字母大写,字体及大小如“the Influence ”]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粗体,居中)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

 小三号粗体,居中)

 In 21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 economy mainly depends on the knowledge, the man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 as the creators and carriers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advantage position in market competition, an enterprise depends mainly on human resources that hold the advanced thought and techniques, and can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the enterprise. The marketing organiz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business, and the marketing activity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enterprise"s activities. With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eing hotter, the marketing personnel are more important a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Any enterprise must strengthen the marketing personnel’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quire and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excellent theories of many famous economists concern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fter reviewing the marketing personnel"s basic characters and their present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we discuss the exist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rketing personnel"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provide more overall theories for the enterprise to develop marketing personnel"s human resources, and give th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rketing Personnel,

 Development, Management (内容为 Times New Roman 小四,行间距为 24 磅)

 目 目

 录 录 (黑小三 ,居中 )

 中文摘要 .......................................................................................................................... X ABSTRACT ................................................................................................................. XII 目 目

 录 ......................................................................................................................... XIII 1

 引言 ............................................................................................................................. 1 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综述………………………………………………………….3

  2.1

 人力资源概述… …………………………………………………………………………

  3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 6

 2.3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及特点

 ........................................................................................…9 2.4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 .11 3

 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分析 ....................................................................................... 15 3.1

 企业营销人员的界定

 ................................................................................................ ……15 3.2

 企业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 .16 4

 我国营销人员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 .22 5

 营销人员开发与管理的内容 .................................................................................. .26 5.1

 营销人员的招聘策 略

 ...................................................................................................... .26 5.2

 营销人员的培训

 ............................................................................................................... .29 5.3

 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

 ...................................................................................................... .32 5.4

 营销人员的薪酬管理

 ...................................................................................................... .36 6

 结束语 ..................................................................................................................... 416 致 致

 谢 ........................................................................................................................... 417 参 考文献 献 ....................................................................................................................... 418 为 (目录中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行间距为 24 磅)

 1 1 绪论 (为第一层题序及标题,居中 ,小二号黑体,距下文双倍行距)

  20 世纪中叶以来,各国经济学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经济特征的描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说法。如奈斯比特(J.Naisbit)1982 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信息经济”;英国福莱斯特 1986 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高技术经济”;1992 年中国学者吴季松提出“智力经济”的概念;1996 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这些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中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下一个世纪之际,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这种知识经济形态与人类社会过去经历的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具有几大的不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依靠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来取得,即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导向型。而知识经济则主要以知识为支撑,以知识的创新,高新技术的采用和迅速产业化,在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自然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综述 (为第 一)

 层题序及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

 2.1 人力资源概述 (为第二层题序及标题,小三号黑体)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它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作为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载体的人力资源,更是日益显示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对于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的企业而言,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2.1.1 人力资源的含义 (为第三层题序及标题,四号黑体)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 1954 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该词作为一个管理术语出现至今,随着认识的深化,在概念上已有非常丰富的涵义。从社会学角度看,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偏重的是数量概念和以人的体能为主的、源自“劳动力”或“劳动力资源”的定义。

 2.2.1 人力资本理论 (为第三层题序及标题,四号黑体)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第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按舒尔茨的划分,人力资本有五种形式:健康保健、由厂商进行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以及适应就业形式变化所引起的移民。

 。

 。

 。

 。

 。

 (正文内容为宋体小四号字,除第一层标题与下文为双倍行距外,正文行距为 24 磅;)

 6

 结束语 ( ( 同第一层标题要求) )

  本文运用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企业营销人员的现状,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阐述了开发企业营销人员的必要性。在分析营销人员特点和素质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企业营销人员的开发策略,并构建了营销人员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

 致

 谢 谢 ( ( 同第一层标题要求) )

 本文从选题到具体论文工作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

 (字体为宋小四号,行间距为 24 磅)

 xxx 2006 年 6 月

 参考文献 ( ( 同第一层标题要求) )

 [1] 沃西理·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 [3] 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李佑颐,赵曙明,刘洪.人力资源管理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1(4). [5] 吴红梅.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6] 张弘,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辨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1).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 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9] Baker, G.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3): 598-614. 1992. [10] Olian,J. and Glueck W.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Job Match [J].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0. [11] Feldman, A. and Doerpinghaus, H. Managing Temporary Workers: A Permanent HRM Challenge [J]. Organization Dynamics, Vol.23, no.2 1994. (内容字体为宋体 5 号,行间距为 24 磅)

相关热词搜索: 毕业设计 任务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