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时间:2022-06-21 18:05:07 浏览量: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 考情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三年 2 考) 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考向 分析 1.从内容上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科技教育等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为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教育的功能考查比例近年加大。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背景材料跟随当时的热点不断更新。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歌、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

  3

 传统文化的特点

 比较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不同 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侧重点不同 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4

 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现实价值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从传统文化自身看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时代的需要看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5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措施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如何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做到“四看”: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二要看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三要看它对社会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四要看它对民众思想和社会风尚起净化提升作用还是毒害涣散作用。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等是精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世界末日论”等思想是糟粕。

  1.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剖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了其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而变。

 2.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剖析: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3.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剖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4.民族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剖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易混点一: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不能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变的。

 [矫正训练 1] 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 C 解析 故宫博物院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人们以这种古建筑为背景创作了热销产品。这说明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 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继承的核心主要是保存其文化价值,A 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而不是保持稳定,B 排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而不是市场运作,D 说法错误。

 易混点二: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作用

  ①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②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二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因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矫正训练 2]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为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有利于(

 ) ①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②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 ③保护区域特色文化,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对乡土文化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继承;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①②错误。③④是让居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命题点 1 传统文化的特点 1.(2017·天津高考)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

 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材料可知,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故②入选;并没有强调汉服的地域性特征,故①不选;汉服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故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故④的说法正确;题干并没有强调汉服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故③不选。故选 B。

 2.(2016·江苏高考)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中“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 正确。鲜明的民族性是指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时代的先进性是指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强大的包容性是指文化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C、D 均与题意不符。

 命题点 2 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据此完成第 3 题。

 3.(2019·全国卷Ⅲ)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 1128 家,平均有 160 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①④正确切题。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

 4.(2018·江苏高考)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乐,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笙的“和”“德”“清”“正”是一种美学精神,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 正确。材料强调笙所承载的美学精神,并未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 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 排除。

 5.(2016·江苏高考)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说法错误,精神力量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②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信建设。③④正确阐释了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的作用与价值。故选 D。

 命题点 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6.(2014·安徽高考)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对“孝”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故选 D。A、C 不是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舍去。“孝”文化不能简单看作为陋习,故不选 B。

 命题点 4 综合考查传统文化的知识 7.(2019·江苏高考)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答案 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需要结合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手工艺从不同角度回答。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随着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传承不同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区分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

 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因素 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1.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 剖析: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剖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剖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4.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剖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起决定作用。

 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特定功能。(×) 剖析: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传递、沟通、共享是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

 易混点一:误认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先继承,后发展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矫正训练 1] 湖北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晨读经典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晨读经典活动(

 ) 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②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有利于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在“根本途径”;②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由材料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③④符合题意,当选。

 易混点二:误认为科技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科技不起决定作用。

 [矫正训练 2] (2015·山东高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 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

 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 D 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这是文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表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方便”表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故 D 符合题意。C 与题意不符。A 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 说法错误。

 命题点 1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干没有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故①与题干无关。材料强调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与传统艺术元素的交融,而非取代,故②观点错误。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现代艺术手段和展现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故③④正确。应选 D。

 命题点 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2019·江苏高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书籍的印刷、传播、保存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书籍走进了千家万户,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书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B.文化发展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史书典籍见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科技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书籍的印刷、传播、保存方式的变化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体现了科技进步在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 正确。记载文化发展历史轨迹的是文字,A 错误。材

 料没有体现文化发展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 不符合题意。史书典籍见证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不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 错误。

 3.(2017·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②正确;材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成果显著,这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④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③的说法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错误。故答案选 C。

 4.(2016·天津高考)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4D 电影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甲骨文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 正确。经济决定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故 A 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 C 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故 D 与题干无关。

 5.(2015·江苏高考)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B 符合题意;A 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D 均与材料无关。

 命题点 3 综合考查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 6.(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 世纪 60 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 个省市、30 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的实质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结合材料,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方面谈启示即可。

 7.(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

 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依据设问要求,作答本问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的手段、发展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大众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华诗词大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的原因。(2)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文化生活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