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课堂-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时间:2022-06-21 17:55:07 浏览量:

 细雨课堂|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2020-04-22 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答案:

 A

  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

  ( A. “ 未冠 ” 不是 “ 弱冠 ” )

 •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 D 应为 “ 公、侯、伯、子、男 ” )

 •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 D “ 母忧 ” 指的是母亲去世。)

 5、

 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

  ( B

  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

 •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

  B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A (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

  B ( “ 左迁 ” 是降职)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B (错在 “ 登基时 ” ,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D (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

  D

 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 “ 卒 ” 。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

  B ( “ 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 ” 错, “ 会试 ” 与 “ 殿试 ” 互换)

 •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D“ 致仕 ” 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 ( “ 谥号 ” 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B ( “ 既自以心为形役 ” 的 “ 役 ” 是 “ 役使,奴役 ” 的意思)

 •

 16、以下文化常识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

 B. 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

  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 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

 C. “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

 D.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C. 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C.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C“ 人性本善 ” 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

 18 下 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A

  “ 除 ” 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D

  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迁”“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D “ 拜 ”“ 除 ” 不表示官职的升迁。

 •

 2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对选拔人才的控制,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

 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

 C.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

 D.胄监,指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A 项, “ 科举考试由 ‘ 六部 ’ 中吏部主管 ” 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D 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2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等。

 •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A

 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

 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

  没有《论语》,应该是《春秋》

 •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B 项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 、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 8 ),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

 “ 侍御史之率 ” 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

  D

  项应为 “ 五人为伍 ”

 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 “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

 “ 明年 “ 指 “ 第二年 ”

 •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

  B

 其中丞相总管行政

 •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

 B.补外,指古代地方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

 C.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B

  “ 补外 ” 应指 “ 京官外调任职 ” 。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C

 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 “ 太子 ” ;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B

  选项 “‘ 署 ’ 表示授予官职 ” 说法错误。

 “ 署 ” 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

 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

 3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

 B.朔,农历每月月末。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

  B (朔,农历每月初一)

 •

 3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

 A(

  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 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 “ 夺情 ” 。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

 •

 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A

  “ 布衣 ” 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B (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

 •

 3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D ( “ 授 ” 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 ywgx688 备注:语文

 •

 3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B (将 “ 权臣或辅政大臣 ” 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

 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A (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

 4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C“ 符 ” 合二为一方生效。

 4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荐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B.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选 C

  “ 西汉 ” 应为 “ 东汉 ”

 •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

 4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 A 】

 “ 进士 ” 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

 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D

  公、候、伯、子、男

 •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B (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

 4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

 5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

 C.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

 D. 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D ( “ 出 ” ,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

 5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C

 “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 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

 5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5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来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选 C

  “ 博士 ” 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5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B (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

 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B ( “ 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 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5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A ( 应为 “ 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 ” ,另外 “ 还没有成年 ” 有误,男子 20 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 )

 5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A ( “ 拜 ” 和 “ 除 ” 是 “ 授予官职 ” 的意思,无提升之意

 •

 5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

 D.“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

 在地理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

 5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选 A

  午为马,未为羊。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 ywgx688 备注:语文

 •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

 B.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

 C.

 “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D

  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夺、黜都是免去官职

 •

 6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

 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D

  (致斋,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

 6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又“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

 B.“洪熙元年”中,“洪熙”是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C

 足下对人的敬称,上辈和同辈都可以称足下。

 •

 6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A ( 隶书汉朝时通行)汉字的演化过程有八部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 — 行书。

 •

 6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

 B.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干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士死日“不禄”等。

 •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捂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A

  “ 丁内艰 ” 指遭遇母丧。

 •

 6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相关热词搜索: 细雨 专项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