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个

时间:2022-06-20 19:15:08 浏览量: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争创中学历史高校课堂

 安徽省太和县第八中学

  李晓杰

  电话:18155816011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争创中学历史高校课堂

  安徽省太和县第八中学

 李晓杰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当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很多教育理论被我们学习运用,其中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该理论对我有很多的启示和借鉴。本文将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历史教学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新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当代的著名教育家,他将我国国内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等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加以融合并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教育影响最大,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我们广大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很多启示和借鉴。做到立足高校课堂,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中的新路子。本文将主要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现行制度下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中学中,历史学科正在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考试任务较重的年级,历史成为背书的代名词;而在考试任务较轻的年级,历史则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成为从属学科。究其原因,历史学科地位尴尬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困境引起。

  (一) . 教学目的过于注重应试

 历史学科的教学本应是以提高学生的史学知识积累和道德素养为目的,而在目前的中学教学实践中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功利化教学现象越发严重。在毕业、升学压力较小的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就沦为“副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低下。更有甚者,一些“主科”还时常抢占历史学科本已较少的课时,从起点上就使得历史教学受到了限制。而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应对难度较高的高中毕业会考,文科班的学生还要准备难度更高的高考,师生又往往将历史教学转

 换为简单的历史课本背诵,使得历史学科处于一种不健康的高度重视下,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学科特点。

 ( 二). 教学方法僵化单一

  前文已经说过,历史学科在高中已经转化为简单的课本背诵,而在应试任务相对较轻的初衷阶段,历史教学也往往偏向于课本的讲述。在现行历史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根据历史课本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大多是基于课本上的每一课各个部分进行安排。这样,很多历史教师的课堂内容往往大同小异,教学过程也趋于同样,多是提出某个问题引入课本,再讲述课本内容,并适度进行扩充说明。在高中阶段,往往启发引导和补充说明的环节都为课本学习让路,变成纯粹的课本讲述。在这样的教学中,只有讲述法一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应用,而讨论法等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唯课本的教学大方向下,历史教学的场所也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言传以及学生课下的机械重复,既缺少自己的搜集、整合信息等本应有的训练,也缺少课后理性思考、哲学思辨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学科作为一种“背书”学科,被牢牢地困死在课堂上,从而在课堂以外失去了立足的土壤,本可以在社会教育环境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严重退化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 三).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离不开书本的科目似乎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关系,然而站在历史的本质角度看,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历史中。在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在课堂上学习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这使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观念的培养。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但沉浸在教材历史中的学生是无法形成这种中西、古今贯通串联的宏大史观的,从而也失去了给历史以时代感的最佳契机。因而往往有学生将历史作为最无用的学科之一来对待,忽视了认识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性。历史教学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并非是以其他学科那样的应用性方式,而是扮演一种渗透性的角色,这一特殊性也使得很多历史教师忽略了将历史知识向学生生活靠拢,从而使得历史在学生眼中失去了实用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学历 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相结合,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得到了解答,我们也可以因此得到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法。

 (一)、" 社会即学校" ,历史教学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也能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他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更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

 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教育严重地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当前,针对这一严重问题,我国启动了课程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在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能不能有效地与社会、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答案是:能。从表面上看,历史教育教学的内容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的、已经过去了的事实,好像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作为已经发生了的、已经过去了的事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必然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痕迹。如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除此之外,历史还客观地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建筑等。通过这些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文物以及文学、建筑等,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寻到历史的真相。那么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就要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性,能够从感性上掌握历史史实,从而为理性分析历史史实打下基础。

 (二)、“ 生活即教育” ,历史教学要“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观情感。如在教授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些老年妇女的脚和所穿的鞋,并且采访这些老年妇女。通过观察和采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封建社会自宋代以来遗留下来的陋习:缠足,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又如在讲到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各个时期与人们生活方式有关的资料:各种票据、各个时期的照片等,并进行了解。通过收集和了解,学生就能比较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且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

 “到生活中去”,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高尚的历史情操,最后落实到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如学生在学习了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他就更能理解今天提倡男女平等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尊重妇女等一些良好的行为。同样,学习了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今天好生活的由来,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来更热爱今天的生活,更愿意努力去为明天的好生活而奋斗。

 ( 三) 、" 教、学、做合一" ,历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重视知识的运用,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历史情操。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当今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

 目标。而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分析历史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历史情操。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的正是这样的教学任务。

 在我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了解到学生对学习包括学习历史的目的非常不明确。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种认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所以,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历史来教育学生,以达到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如:在教学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时,我在教学前导入了影视《隋唐英雄传》,让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的英雄人物。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习课本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艺术作品与历史事实是有区别的。同时也就告诉了学生,学好了历史,对于生活哪怕是看历史影视也是有帮助的,而不仅仅是用于考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采用现存于生活中的历史遗迹,历史图片等,开展“你是一名历史导"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在历史教学中,我还看到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没有培养高尚的历史情操。我个人认为,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培养高尚的历史情操。如:我在教学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内容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外,更重要地是通过辩论:他们哪些是民族英雄?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族英雄”的含义,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融合形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历史情操;又如:在教学八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以将2009年的“圆明园兽首”事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而且我认为重要的不是通过联系让学生记住“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而去应付考试,重要的是要然学生通过课文和现实生活,树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正确的历史观。

 当然,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深化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性的工作,使历史教育最终能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在历史学科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继续着一些错误的、有害于学生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与现阶段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加以结合,努力将素质教育真正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版 【2】《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践行 行知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