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传达提纲202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时间:2021-10-29 11:11:13 浏览量:

十九届五中全会传达提纲1

 按照会议安排,结合个人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学习理解,现从9个信号向大家做汇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次全会释放未来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信号1——战略布局新表述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人们看到,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次全会令人瞩目地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信号2——“强国”高频出现 梳理全会公报,“强国”是高频词。公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公报也提出多个强国任务、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优化升级经济体系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十四五”时期和到二〇三五年的目标、任务、战略。这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强国目标,符合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也符合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号3——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公报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信号4——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

 当前,尽管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创新仍面临一些突出短板,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强化硬投入,优化软环境,走自主创新之路,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信号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公报的一个亮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十四五”乃至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期间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对此公报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信号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要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信号7——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将会有更多促进民生改善的实招硬招。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信号8——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的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由相对单一的社会领域问题向多领域问题转变的态势,应对任务更为繁重,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信号9——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起点,2027年将迎来人民军队建军100周年。公报提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十九届五中全会传达提纲2

 按照会议安排,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几个比较重点方面进行汇报。

 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 首先,规划《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每5年都要编制一份中长期规划,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得以高质量完成。

 第二,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党中央于今年3月和8月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今年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地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可以说,这次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第三,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规划《建议》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新内容 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收入方面,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在文化体育方面,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建议》的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还将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

 三、关于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 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这个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加重要。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历史地看,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既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一脉相承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始终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前,中国的 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就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科研伦理以及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努力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的共识。同时,聚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片热土。

 四、关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这在规划《建议》当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7年时候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也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点。所以,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

 大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所以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因此可以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我们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地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持续地提升,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五、关于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规划《建议》把“十四五”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这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1995年,中央制定“九五”计划《建议》的时候,也曾经对2010年远景目标作过展望。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确实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严峻性、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人心所向。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后还会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今时代,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其实,真正想脱钩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16%。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当然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种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启示。所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绝不动摇。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五、关于文化建设 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标都跃居世界前列。比如新闻出版、影视创作的规模居世界首位,影响力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将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于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用“四个重要”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所以,我们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全会《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关于“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里都包含了您关心的高质量发展和改革的特点。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提出,在指导原则上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体现了强化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设定,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出要求;体现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导向,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设定“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准绳。

 七、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大家知道,一个好的乐队、好的合唱团,是需要有一个指挥的。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把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就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全党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党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领导力量的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只有党的建设做到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传达提纲3

 按照会议安排,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如下:

 一、深刻把握我国“十三五”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之所以能够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进,靠的就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领航掌舵,靠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拼搏、苦干实干。迈向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奇迹。

 二、深刻把握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 深刻把握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始终将“四个放在”作为谋划上海未来发展的工作基点,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加敏锐把握趋势变化,更加主动抓住新的机遇。要看清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创造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塑造发展新局。

 三、深刻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 深刻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为切实行动,让“五个人人”的美好愿景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四、深刻把握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 深刻把握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紧密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位,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五、深刻把握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重大部署 深刻把握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重大部署,奋力走在新一轮发展的最前列。把《建议》提出的与上海直接相关的重大举措作为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以更加强烈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抓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为载体,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六、深刻把握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深刻把握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要求,着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不断推动思想大解放、理念大更新、能力大提升。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敢闯敢试敢突破,不断走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全面提升战略运作能力,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全力做好第三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各项工作,统筹抓好“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开局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4 4

 同志们:

 大家都知道,每到关键节点,我们党总会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把脉定向、规划未来、开启新程。2020年10月29日,在举国关注和世人瞩目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根据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今天由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一次集中宣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举措,聚焦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二)充分肯定了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三)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五)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个方面远景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会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八)提出12个方面重点工作方向 1.。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3.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4.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 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8.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

相关热词搜索: 提纲 全会 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