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2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1-10-22 11:43:17 浏览量:

  2 篇 最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二、存在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为了全面了解××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认真总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县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和××四个乡(镇)××个村,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调研的××村中,贫困村××个,非贫困村××个。2019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的有××镇××村和××乡××村,20-50万元的有××乡××村、××乡××村和××村,10-20 万元的有××镇××村和××村,××镇××村、××村、××村,××乡××村,××乡××村,没有 5 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产业类别。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种养殖业、光伏发电、电商以及民宿等,光伏收入在贫困村比重较大。种植业主要覆盖茶叶(绿茶、黄茶、白茶)、菊花、瓜蒌、香菇、油桃、油茶、中药材等;养殖业主要包括猪、牛、羊以及鸡、番鸭、淡水鱼等。少数村通过入股分红、出租闲置房屋等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

 资金来源。由于××县既是深度贫困县,又是水库移民县,所以村级集体

  经济的发展资金主要依赖扶贫项目的资金、移民后扶项目的资金。除此之外,部分村发展还借助帮扶单位资金的大力扶持和村级合作社吸纳的贫困小额信贷、村干部入股等。

 近年来,各乡(镇)紧紧围绕省、市、县制定出台的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长效增收的实施意见,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充分挖掘农村潜能,借力发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做法有:

 一是盘活集体资产。集体资产也是村集体创收的重要来源,对于产权属于村集体的山田坡地以及闲置的村部、学校等集体资产,依法依规收回,明确产权,再根据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开发运作,将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乡××村利用村集体山场新建茶园 80 亩、××村利用村集体山场新建茶园400亩,××镇××村利用村集体山场引进浙江外商投资发展黄茶基地1000亩,××乡××村利用1万亩公益林,年补助达13万多元;××乡××村、××镇××村、××镇××村将闲置的村部、学校等出租,既能避免固定资产流失又可取得稳定的租金,实现“变废为宝”。

 二是流转村民土地。受生态红线、库区水位影响,××水库周边乡(镇)土地资源匮乏,严重制约集体经济发展。将村民手中土地通过流转发展集体经济,村民可获取田地流转租金,村集体可通过发展产业受益,同时解决了村民土地荒芜的问题。如,××镇××村流转100多亩田地山场发展采摘园、油茶园,××村流转 30 多亩土地新建沙塘桔基地;××乡××村流转田地 100 亩建茶园基地。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县域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交通也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和民宿采风,为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乡××

  村,利用古民居发展旅游民宿;××镇××村,结合禅文小镇建设,打造名人探访行;××镇××村,位于××湖尾端优势,发展现代观光休闲游等,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开发。

 四是创新服务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借鸡下蛋”,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性价比”较高的途径之一。如,××乡、××乡、××镇利用镇区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建设扶贫车间,既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维护了农村稳定,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五是用活政策助力。为助推 2020 年是××县顺利摘帽省、市、县各级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充分发挥驻村帮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力量。如,××乡××村××省交投公司、××村××市司法局,××乡××村××市人社局等帮扶单位,不仅提供资金扶持,还在发展指导、生产销售、品牌创建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全面挖掘财政、农业、水利、移民等部门的优农惠农政策,积极鼓励村干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行业指导、管理提升和中介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如,××乡××村电商平台不仅销售本村黄牛肉、茶叶、木耳等农产品,还可为兄弟村推销农产品(2019年就为××村销售菊花3000份),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存在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受思想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和生产资源匮缺等因素影响,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村级经济基础薄弱。从调研来看,大部分村“家底”不厚,除村活动场所、闲置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

  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干部素质普遍不高。村干部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守旧、缺乏市场头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村干部公心不强,认为只要干好任内的工作即可,缺乏长远眼光和担当精神,难以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长远规划。

 三是收益增收后劲乏力。虽然县、乡(镇)、村三级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做了大量工作,尽可能挖掘所有潜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没有空壳村出现。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十万元左右,只有极少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五十万元。特别有些村在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等方面的不成熟,出现减产、停产,甚至倒闭,难以实现村集体收入的阶梯式增长。

 四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受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以及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且长期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高耗资低受益,产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未形成优势产业链,未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扶贫、移民政策等因素影响,区域内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移民村与非移民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也或多或少存在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六是群众能手参与不够。缺少懂经济、有头脑,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即使有些致富带头人但只局限于自我发展,做经济工作的经验不丰富,在参与、协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必要的办法和措施。另一方面,一些群众不愿承担市场风险,对村干部不信任,在集体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生产、特色种植等项目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且有私利观念,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成本巨大。

 七是国家政策制约发展。由于受生态红线、水源涵养地等国家政策影响,一些村干部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好思路,由于政策缺位,致使一些好的发展理念未能得以实施。再加上乡(镇)之间、村级之间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激励奖补机制,各自为战,盲目投资,不能形成区域合力、抱团发展思想,导致资源浪费,收效甚微,也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意见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实现农民共同富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1、强化党建引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的原则,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村两委班子,如果没有懂经营且有积极性、责任心、事业心的村领导,如果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不但起不到壮大集体经济的作用,还会造成亏损,甚至留下隐患,经济上增加负债,政治上降低威信。因此,在配备村班子的时候,就要考虑有一个甚至多个懂经济、善经营、

  私心不重的人选。此外,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定向发力,明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认真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不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贸然发展。

 2、拓宽增收渠道。一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村集体资源促进增收,认真排查,摸清家底,拿出高效的应対之策;二是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经营实体,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鼓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种养殖大户联合,与当地民营企业联合,开发村域资源,以现有资产入股或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智力支持等,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实行村村联合,强村帮弱村、大村带小村,通过出资参股、提供人力资源、帮售代销等办法,参与发展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村的发展中,实行区域化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强村更强、弱村增收双赢。

 3、培育能人带动。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动员优秀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致富带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作为村级主要领导培养人选,进一步发挥能人在地方发展中带富致富能力。另外,很多村级集体经济是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后扶贫时代的来临,扶贫单位脱钩,扶贫干部撤走,谁来接手也成为当务之急。

 4、健全考核机制。一要完善监管机制,全程监督检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对集体资产资源低价出售、转让,虚报支出套取项目资金和分割村集体资源资产等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问责机制,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允许犯错误,但决不允许因为懒政惰政、不管不问而造成的无谓损失,对那些为套取国家资金而随意上马、项目建成后听之任之的村领导,要约谈甚

  至追责。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村干部奖励工资与新增经营收入挂钩,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村干部。目前激励机制中,集体经济收入新增部分的20%用于村干部奖励的政策,缺乏长期激励性,要作适当修改。四要健全考核机制,将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考核内容之中。

  篇二:

 某县扶贫开发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1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466平方公里,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4 万人。全县承包农户6.26 万户,农户承包面积23.76万亩,2015年全县流转面积2.1万亩,占承包面积9%;流转农户5434户,占承包农户8.6%。2012年,我县根据市里要求指导各乡镇按总人口7%进行摸底建档,截止2012年4月底,我县贫困人口有7104户24284人(2012年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标准)。近年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造福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方式脱贫一批,以及清退买小车、住商品房、开公司、领财政工资、存款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人员后,经我县各乡镇对现有建档立卡扶贫开发对象进行逐户走访摸底“回头看”精准识别,截止 2016年2月18日,我县符合“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497元”认定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 727 户 2372 人。其中下祝、东桥等乡镇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比例较高。其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病因灾因残,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以及自

  身发展力不足等。2015 年,我县村财总收入预计 6000 万元,全县无经营收入村集体 137 个,有经营收入村集体 134 个,其中:3 万元以下的村 23 个,3-5万元的村25个,5-10万元的村9个,10-20万元的村37个,20-50万元的村22个,50-100 万元的村 14 个,100 万元以上的村 4 个。村财收入主要靠资产资源出租发包收益。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富民强县、和谐宜居”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造福搬迁,开展扶贫济困,扶贫开发工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 年以来,累计完成17 个村1089 户4185 人造福搬迁,实施1155户4300人危房改造,新建和修缮残疾人房屋373户。2015年,完成了4607人的脱贫任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村财总收入预计比 2014 年增加 600万元,无经营收入村集体减少了10个,有经营收入村集体增加了10个。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

 一是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一把手抓总责的工作责任制,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确保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主动服务、全程跟踪,做好项目、资金对接。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理念,引导农业、财政、民政、发改、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强配合,整合资源,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的有序衔接,形成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

  挥今年省市县下派127名驻村和蹲点干部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整合扶贫、涉农等相关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二是分类施策,全力推进。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注重扶持生产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促进农村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有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一产方面,重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鼓励引导 75 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2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103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原料基地托管、代种养殖等方式,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流通和加工环节收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带动 1200 多人脱贫致富。二产方面,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推进建陶、电瓷、工艺品、箱包、钟表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鼓励企业招工向贫困人口倾斜,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三产方面,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进阿里巴巴合作开设“农村淘宝”,在农村设立40多个网点,拓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大力实施造福搬迁安置工程,2015年实施2个省级和1个市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新建 338 户 1292人,修缮 200 户 815 人,新开工保障房 1010 套,力争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站、乡镇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改造升级,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

  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015 年举办 10 期培训班,培训学员 1 千人次以上。医疗方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医院内部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建立贫困家庭特大疾病救助及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遏制因病返贫现象。社保方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比例,解决好农民基本生活问题;加强失地农民保障,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标准,2015 年失地农民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增长33.3%。养老方面,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完成县福利中心(一期)建设,加快启动二期建设,确保今年投入使用。加快乡(镇)敬老院和贫困村幸福院建设,2015年底乡镇敬老院达11个,农村幸福院达76个。。

 扶持贫困户自立增收。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 1460 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统筹实施项目推荐、技术支持、免费培训,发放农业生产项目扶贫资金459.4万元,实现脱贫960户3657人。

 。

 三是党建引领,助力发展。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5年,我县全部县领导都挂乡包村建立党建联系点,县委每年拨出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村干部工资补贴 500 多万元和党建项目经费 80 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资金保障。继续实施“党建项目带动工程”,积极探索建立“党建• 人才• 资本• 项目”有效对接、深度融合党建工作新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人才支撑、资本支持、项目载体作用,依托省试点网成立了 XXXX 县网上“4·18”平台,建立了首批 116 个村的人才、项目信息库,成功引进了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平台,鼓励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村财增收和农民致富找到新的突破口。目前,全县新修通村水泥路575公里,46个

  村新建了农民公园,53 个村新建了农民住宅小区,20 个村列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共实施新一轮经济型党建项目177个,完成公益型项目113 个,完成工作型项目85个,培育农民创业示范基地28个,37个村突破村财“零收入”,120多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利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利契机,对全县20个换届重难点村实行“一村一策”整顿转化,配齐配强村干部队伍。联合新华网在全省开通首个面向农村党员的“手机党校”, 依托福建省“党员e 家”流动党员管理平台组建了流动党员网络e 支部,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党员综合素质。深入实施“梅邑英才聚集计划”,建立多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接收6名市直干部人才到我县对口县直部门任科技副职,选派 17 名在梅银行业金融机构青年人才服务团成员挂职县级团委书记助理或兼任乡镇团委副职,同时拟在我县成立北京第一医院专家工作站,截止目前全县专家工作站达8个。建立320名农村企业致富人才库,并推荐50名农村致富党员人才作为市“千人计划”培养对象,实现了国家“千人计划”申报零突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强化督查,推动落实。加强督查推进力度,实行每月一通报、每月一协调,对扶贫开发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各类涉农、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审计、监督,确保钱花在刀刃上。强化责任落实,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按照2015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逐级细化,层层分解,促进全年任务按时完成。严格奖惩措施,把 2015 年扶贫开发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提拔重用或表彰奖励,对落实

  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肃追究、严厉问责,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由于受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高山边远地区“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的状况还未很好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仍然相当困难,扶贫开发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主要存在问题有:

 1. 农民增收难度大。当前我县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种养和外出务工。首先,在边远贫困山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生产和经营、营销渠道狭窄,农产品经常滞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加大。其次,山区农户劳动力素质较低,“三缺”(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现象普遍存在,外出务工报酬总体偏低,且部分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增收目的。同时,由于农户发展能力不足,收入来源单一,虽然经过扶持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多数脱贫户基础仍不稳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因病因灾致贫或返贫占比仍然偏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不易。

 2. 农村基础条件差。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制约,边远落后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近年来,虽然我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部分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制约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发展致富。据统计,全县仍有 26 个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散自然村约 300 户农户需搬迁。且由于村财普遍紧张,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创建

  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据统计,全县有近四分之三的村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上级政策投入,或负债筹资建设,收支矛盾突出,经济非常困难。

 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受交通、区位、资源等因素制约,相当多的村甚至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县无集体经济收入(或收不抵支)的村有137个,占全县建制村的54%。这些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项目贷款难度加大,一些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而地处城镇街区、商贸活跃、基础较好的村,如梅城镇城关村仅依靠商业门点、综合大楼租金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00余万元。

 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如梅城镇城关村 、池园镇井后村、坂东镇坂中村,依靠商铺或工业园区,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如东桥镇安仁溪村、村后村、三溪乡溪源村,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效益低下,增收后劲严重不足;随着对生态自然的严格要求,生产活动进一步受到制约,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根据市里安排部署,我县计划用 2 年的时间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7 年底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目标,比全省提前1年,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计划利用 3 年时间消除 100 个薄弱村,5 年时间全部消除薄弱村,力争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尽管压力较大,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任务。下一阶段,我县将秉持“钉钉子”精神

  和“滴水穿石”韧劲,以扶贫开发为重点,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关键,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四个切实”和“六个精准”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夯实两项基础。一方面,抓好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全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建档立卡信息化管理,对扶贫对象脱贫返贫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数据更新。另一方面,夯实组织基础。按需选派各级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发挥127名省市县驻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包村干部等的作用,整合贫困村基层扶贫力量,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扶贫开发的能力。

 统筹五项重点工作。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充分发挥山海协作和县(市)区对口协作政策,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立足当地资源,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创业就业,实现就地脱贫,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

 一产方面,重点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手工业,通过发展 “一村一品”,建设一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大对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食用菌、蔬菜、茶叶、油茶、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和农村电子商务,提升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市级农民创业园发展水平,引导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持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

  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扎实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产方面,加快白金工业园区、建筑产业园、东桥表业园“三大园区平台”建设,促进绿色建筑、机械制造、箱包、钟表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争取上半年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互联网经济、生物和新医药、健康养老、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产方面,引导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体育、家政培训、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抓紧培育总部经济、城市综合体等新型业态,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持续推进旧村复垦、旧房改造、造福搬迁,今年我县计划实施100户造福搬迁工程、200 户危房改造,完成保障房建设 830 套,力争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对现有意愿进行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的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优先安排造福工程和危房改造指标。实施造福工程依托集镇、工业园区、中心村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努力做到应搬尽搬。鼓励搬迁安置区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探索利用农民进城落户后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空置房屋安置易地搬迁户。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积极向上争取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2016 年每亩提高到 23 元,并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同时,结合我县正在实施的葫芦门水库、水口坝下工程、闽江防洪工程(二期)等项目,灵活运用生态补偿、扶贫搬迁等政策,

  将征迁户调整集中安置,完善基础配套,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

 发展教育培训脱贫一批。以我县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为契机,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县级教育经费向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教育倾斜,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县级财政分年度安排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职教育项目。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从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适当提高对高校贫困生助学金资助标准和助学贷款额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加强贫困户的就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一户一培训、一户一就业”等优惠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就业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优先招收建档立卡和持有“就业创业证”的贫困人口,对于与贫困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并实际聘用一年以上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及其它优惠扶持。对有培训要求和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一对一”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组织实施“春风行动”和“雨露”计划,今年计划举办 10 期培训班,培训学员 1000人次以上。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建立贫困家庭特大疾病救助及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制度,今年医疗救助对象的筹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实行特殊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一次性定额救助和重特大疾病等救助方式,努力遏制因病返

  贫现象。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额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

 社保方面,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养老保障,逐年提高贫困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比例,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从 2016 年起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5%,同时将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给予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标准,落实好待遇审核发放,并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纳入城乡居民保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加强失地农民培训,促进转产转业,切实提升失地农民保障水平。

 养老方面,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升完善乡镇敬老院和贫困村幸福院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县福利中心(一期)工程扫尾工作,加快启动二期建设。

 2.着 着 力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选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对于位于城镇及郊区周边的村,地理环境优越,基础条件较好,可以依托城镇兴建厂房、仓储、市场等二三产业载体,招商引资,开展物业租赁经营,增加集体收入;对于有一定资源优势的村,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及时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形式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把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在特色农业、经济作物、林下经济和“一村一品”等方面做文章;对于资源缺乏,无发展基础的村,可以创办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生产经营

  服务,或者通过创办综合服务社、便民服务店或劳务服务队等方式,开展家政、环卫、生产用水、道路养护、绿化管护等服务,围绕服务开展创收。

 积极拓宽村财增收渠道。一是通过村集体电站、水厂、农地、林地及店面、厂房等现有村级资产财产出租,增加村财收入;二是把“八大重点项目”征收集体土地按政策应有的农民生产生活留用地进行开发或折价资金用于购买物业出租收益;三是集中一部分库区移民村帮扶资金用于集中建设标准厂房或购买物业的形式,由县国有公司统一运营保底增加收入;四是加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规模,村集体通过有效服务从承租企业中获取一部分服务收益;五是持续加大旧村复垦力度,从复垦收益中提取一定额度的统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切实可行的村级发展项目,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级集体经营项目,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建立信贷支持和费用减免政策,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贷款支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工商、税务、土地等方面的税费实行减免和优惠。采取部门联动帮扶,按照“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思路,由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计划,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帮扶。

 3.。

 完善脱贫措施。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对建档立卡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与就业扶持、造福工程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低保兜底脱贫。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继续享受扶贫相

  关政策。对因灾、因病等致贫新增贫困户以及返贫户,全部建档立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组织发动县、乡镇机关事业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确保贫困户都有一个干部结对帮扶。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采取入股分红、龙头带动、资金互助、 资产盘活、创业培育、救灾救助、搬迁改造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自愿包村包户,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完善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建立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机制,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扶贫开发重点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它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指导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属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资产量化折股到户到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开发经营或入股、发包给其他主体开发经营,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4.。

 加强领导促统筹。强化领导力量。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扶贫开发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加

  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硬、致富本领和带动能力强的各类人才选进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选派机关干部到村工作,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加强村干部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

 加强部门配合。农业部门负责扶贫开发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扶贫开发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和思路;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宣传工作,加大对扶贫开发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严格考核问责。把扶贫开发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大考核问责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相关热词搜索: 村级 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