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政治理想|李白的政治理想的诗句

时间:2021-10-14 14:07:46 浏览量:

篇一:李白最终都没有实现其政治抱负

李白最终都没有实现其政治抱负,试分析其原因:

一个人的成功或是失败,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对此也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李白,自然也是如此,但唯一不同的是,李白不仅在他那个时代是成功的,在现代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也是成功的,他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甚或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也是成功了一半,失败了一半吧!不过我们也只能说他只是一个成功的文人或是文学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好的成功的政治家!

从李白自身来说,他是一个习惯于自由,享受自由的人,他爱的是山山水水和远游踏青,他期盼的是那个时代陶渊明般的生活,所以于他,报效祖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因为那是一个好男儿该做的事,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男子的梦想与愿望,又或许不是爱,只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份责任该当如此,既然不是真心喜欢,他的精力与心思就不会完全的放在上面,他的浪漫洒脱的情怀也不会允许他去做一个政治家的,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诗人,别具一格的诗人。朝廷,不管是哪个朝代,如果没有权利与谋略的心态,是不可能在那个地方长久呆下的,而李白,虽然有惊世的才华,有满腹的经纶,还有满腔的热血,但是他却没有一种会为了权力委屈自己的想法,他想做官,想做一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不会妨碍自己酒醉逍遥,容忍得了自己浪漫的官,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做不到的,就连他想要效仿的姜太公也不可能做到。所以,也是他自己的坦率纯真,或说是真性情决定了他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而那个时代,那个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君主也决定了他无法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一个人太过真实,太有才华,又太显眼,即使这个君主真是如文王般的君主,他也不会在这个朝廷呆的很久,更何况那个时候的玄宗已不是创出“开元盛世”时那个英明的君主,所以被排挤被排斥是肯定会的。先说那个时代,唐朝的兴盛已经只是表面了,外有胡人的虎视眈眈,内有杨国忠,高力士之内的人,这个朝代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退,再加上一些看重他才华的旧臣的相继离开,他已是孤掌难鸣,更何况他不会为了自己的仕途去趋炎附势,去拉帮结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高傲,高调,才华横溢,又又惹得无数的人羡慕嫉妒,却只顾自我,这样他也只会是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再说这个有着丰功伟绩的君王吧,在他的统治下,唐经历了过去无数朝代都不曾有的繁荣和昌盛,作为一个君王,他会为此开心,会觉得自己政治清明,统治得很好,不会需要什么人来辅佐,所以他只会拿李白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气度有浪漫气息的文人,不会想到让他来辅佐朝政,而狂傲的李白也不会自己提出,两个自傲的人相遇,李白怎么可能会有姜太公的待遇,他也只能不满了。这也肯定了李白不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不管是在怎样的时代,李白这样的人都成不了政治家,政治家所要的性质他都没有,所以他实现不了他所认为的自己的理想,一个喜欢出世胜过入世的人,是成不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所以他也只能是那个不可一世,无人能及的诗仙李白。只因为他是李白!

篇二: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文题目: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所在院系:文学与系 专业班级:
09汉语言文学一班 学生姓名:
邓桃花学生学号:50903011031 完成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政治对李白歌创作的影响

摘 要: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然而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却一生都未能实现。李白一生都未做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布衣。尽管他曾经得到唐玄宗的礼遇,但是他还是没有真正的进入政治集团内部,因为唐玄宗只是将他放在身边作为一个御用文人来写一些诗歌记载其玩乐之事,而并未给李白真正的有用的职位,所以李白终其一身只是在政治的边缘徘徊盘旋,直到最后他离开政坛,转而走向山水去寻仙访道的时候,他还是觉得他得不到重用是因为小人的谗言,而并未看到自身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对政治现实的误读和对政治的热情,使得他永葆积极的创作热情,本文欲将从政治的角度谈谈政治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政治 失意 自由 山水

1 引 言

本选题通过对李白思想复杂性的把握,了解李白的“入世”精神与抱负和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
道家的“出世”精神与个人的人文独立,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释家的与世无争与空灵也影响着他;
甚至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这众多的思想在他头脑中都有着很大的分量。虽然,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至始至终的,而且一直是相当重要的,但有些时候,某段时期,道家或者别家的思想成为他的主导思想,或者在儒家思想主导的时候,其他思想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严重地制约着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数家孑然不同,有的甚至是难以相容的思想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都影响着他的行为与思想。那么,显然,这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面对道家的独立、自由,还有游侠的藐视正统、藐视封建秩序等等与儒家正统的政治理想与儒家认同的封建秩序相背的思想的冲击时,李白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是毫无疑问。而他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2 李白复杂的思想

2.1 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李白的思想极具复杂性,他不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
还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寻仙访道;
更有甚者他还将纵横家的纵横术和当时盛行的游侠精神都吸收过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他是一位欲建功立业的入世者,也是一位寻幽访胜的隐者,同时还是一个有着侠义精神的游侠。

2.2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寻仙访道的隐逸之思

整体来说,固然道、佛、纵横、游侠思想都或多或少,甚至有的在某个时候在他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有的思想也是一生影响着他的行为、思想和作品的,但是,毫无疑问,对李白来说,他一生中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儒家入世的思想一直贯穿他人生的始终。他一生都在寻求能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

孟少府移文书》)的机会。

李白总想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所以当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游历祖国美好河山,并在游历过程中写下一篇又一篇逸兴壮思的诗篇,因为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 政治失意的悲愤情绪

3.1 凌云壮志的趋于实现

李白虽然没有做过正式官员,但是他曾极度接近政治集团的中心。据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记载:“皇祖??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由此可见,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礼遇,他的理想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近了,可他最终还是“受征召而未得授官。”[1]

3.2 “功成身退”理想的幻灭

由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交互影响,李白总想着能“功成身退”——既要实现用世之志,又要最终完成归隐之愿,然而他并没有实现他的这一理想,在现实的面前,他的理想幻灭了,于是他只能走向山水,用自然的清灵来冲刷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介入政治中心对诗人的创作具有激发的作用,而他独立人格的主体意识,使他进入政治中心却不会沦为政治的附庸。而当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便只能退到自然的怀抱,于是在他诗歌中,自然变成了李白自我的外化,是他情感的集中表现。

4 政治失意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4.1 政治失意与他诗歌创作的关系

李白那富有激情的诗句、奇幻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其成为古今诗坛上名副其实的“诗仙”。贺知章形容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恰如其分。李白虽然在诗坛上独步古今,但他在政治仕途上却很失意。这其中有他个性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

原因。正如王充闾在《淡写流年》中所写的“李白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洽家,大概连合格也谈不上”[2],再加上他所处的那个“幸林甫、国忠而乱”[3]的时局,他的政治失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上天虽关了他“政治之门”,却为他敲开了“诗歌之窗”。当李白政治失意于长安之后,他的诗歌创作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诗歌在情感上更现厚重,思想上更加深刻,技艺上更趋成熟。如《行路难》中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将眼前之景与内心感受水乳,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如果没有政治上的碰壁经历那么他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的。李白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忧愁只有用酒来消,酒醉入梦,这样“愁”、”酒”、”梦”三者融合形成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醉态诗学”,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酒、诗与生命大激荡而大交融的境界”[4]。由此可见,李白的政治失意促使了他诗歌艺术的成熟。

4.2 李白的政治失意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内驱力,而李白在长安政治失意就加重内心的情感,物不平则鸣,这就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也为诗歌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他的诗歌中有“三多”:愁多、酒多、梦多。他就是在大醉与大醒间创作,由此也形成了诗歌所具有的巨大张力、奇特的想象、超逻辑的组接的风格。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代表之一。此诗写于李白翰林卸职、被赐金放还之即,当时他漂流于宋、齐、鲁之间,政治失意,内心忧闷,想以山水来消解。诗的开头就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高,这也是内心郁结深厚情感的喷泻,随后又梦入仙境,奇妙瑰丽,惊心动魄,这又何尝不是他对现实强烈不满,向往仙境奇妙美丽的内心写照呢!最后作者又回到现实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与感慨。王充间在其散文《青山魂》中说“蚌病成珠这种郁结与忧煎恰恰成为那些天崩地诉、裂肺摧肝的杰作的不竭的源泉”。不错,没有政治上的打击,也就没有李白内心深重的情感,我们也就无法看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想象奇特的诗句了。

4.3 李白的政治失意加深了其诗歌的哲思意味

在经过长安的遭遇后,李白更清醒地认识了自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与黑暗。他原来的狷狂与自信少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多了。学者杨义在其《李杜诗学》一书中写道:“他在矛盾中探讨人生中的悲与喜的情调”[4],正是这种探讨加重他诗

篇三: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这是开元15年他在湖北安陆小寿山隐居时所立下的志向,也即他后来常说的“济苍生”、“安社稷”(《赠韦秘书子春》)。李白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了终生。

一、前期——仗剑远游,积极用世

这一时期是他政治才能的培养与准备期。李白不愿走一般知识分子科举求仕的道路,他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遍干诸侯”,得到地方官的赏识,推荐他进入朝廷。天宝13年,25岁的李白经过长期的苦读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次年在江陵见到受三代皇帝旌表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见李白资质不凡,器宇轩昂,又读了他的诗,惊叹不已,称赞李白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使李白受到极大鼓舞,写下了《大鹏遇稀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在这篇赋中,诗人的化身——大鹏“一鼓一舞……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摧。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有“块视三山,杯观五湖”的雄伟气

魄,羞与“蓬莱之黄鹄,苍梧之玄风”为伍的高尚情操,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昂扬热烈的进取精神。此赋当时就“传于世”

(同上引),“时家藏一本”(魏万语)。李白的一生喜以大鹏自比,即始于此。开元22年,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和襄阳刺史。他乐于奖掖后进,在士人中颇有口碑。时谚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也想“收名定价”于韩,于是写下了著名的《上韩朝宗书》,其中写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以义气。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文章写得神采飞扬、掷地有声。可不知何故,这位“使海内俊杰奔走而归之”的韩大人偏偏对李白不予理睬,使李白大失所望。他虽然慨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但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种乐观进取精神是他这一时期思想基础,也是他精神中最光辉的一面。开元23年,李白西游。适玄宗狩猎,

因上《大猎赋》。并通过拜见张说,结识了张之垍(玄宗驸马,时任卫尉,掌管仪仗。后为翰林学士)。在张的安排下,李白住在玉真公主别馆。因公主出游,未能谋面,写下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吟咏思管、乐,……谁识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表达了自己希望张卿引荐,为朝廷效力的心愿。张是个妒贤忌能的小人,李白遇人不察,

在失望之馀,也流露出对张之垍的些微不满,埋下了一生受挫的根苗。在长安三年,李白写下著名的《蜀道难》。诗中的景物描写,既是蜀道的写实,又寄寓了李白探求政治道路遇到障

碍的深切感受。由于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依然没有着落,他愤然离开长安,写下了《行路难》三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弹琴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之三)初入长安的受挫,并未使李白失去信心,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之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这一时期的李白,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长期漫游中结交了各方人士,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刻体察了世事民情,创作了大量诗歌,名扬海内,为他后来奉诏入京打下了基础

二、中期——奉诏入京,翰林供奉

这一时期既是他初步施展政治才能的蜜月期,又是对唐王朝黑暗政治失望的分水岭。李白盼望的机会终于来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诏求才。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接到诏书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挥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积郁,一扫而空。应该说,玄宗起初对李白确

niǎn

实很重视。朝见那天,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御手调羹,”并说“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至于此?”命李白为翰林待诏,替他草拟文诰诏书,还赐给他名马玉鞭。天宝初年,可以称得上是李白的政治蜜月期。他常随玄宗去温泉狩猎,当场作赋歌颂“圣朝”的国威,“汉帝长杨苑,夸胡

羽猎归。子云叨侍从,献赋有光辉。游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温泉侍从归逢故人》)还写下了《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章》等,虽是应制,却是以“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的心情来写的。玄宗除欣赏李白的才华辞章,多有赏赐外,也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据说李白曾为玄宗起草过《出师诏》、《和蕃书》等。他对友人说:“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说明他是真心想为国家出一番力的。李白的受宠,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又加上李白生性傲岸,得罪了权贵。他们抓住李白的不拘小节、经常醉酒一事向玄宗进谗言,据说玄宗本来要任命李白为中书舍人(掌管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的官,通常由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由于张之垍(即前诗提到的“张卿”)、高力士等人的屡屡进谗而搁浅,其中最致命的一条是“非廊庙器”,加上玄宗的本意也不过是把李白当学弄臣,为其歌功颂德,点缀他的太平盛世。玄宗听信了谗言,这件事自然就中止了。最初李白还蒙

在鼓里,觉得玄宗不日还是赏识自己的,只是张之垍、高力士这班小人作祟:“祟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后来亦因自己每每在政治上议论不合,受到玄宗厌弃,“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故而“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李白向玄宗说了什么,不得而知。此后两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有人把它解释成李白借醉酒不听玄宗召唤,似乎

是有意为之,虽不可尽信,但李白确实有“一醉累月轻王侯”

qiáo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举动。由于李白经常在长安市上醉酒,给小人提供了口实,小人们趁机攻击他的行为举止与其身份不符(更印证了前面所谓的“非廊庙器”),还会泄露朝廷机密(这一点倒是说到玄宗心里去了),自此对李白更加疏远了。李白在翰林院读书时,读到陈子昂的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宴胡楚真禁所》)愤然写道:“青蝇易相点,

biǎn

《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

怀呈集贤诸学士》),表达了对张之垍之流的极度蔑视。他对朝廷的黑暗表示失望:“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说自己也将“举手指飞鸿”(同上引),离开长安。果然,天宝3年3月,李白愤然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并未慰留,而是顺水推舟,以白“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

(孟棨《本事诗》)——在赐金放还时,居然还把小人的恶意攻击当成一顶大帽子扣在李白头上,说明统治者的昏聩。李白在翰林供奉的一年五个月中,看透了大唐政治的黑暗:“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五)、“鸡聚族以争

yǎn

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对统治者有了清醒的认识。

三、后期——再度漫游,不忘报国

这一时期是他政治才能的自我实践期。赐金放还的李白,曾一度消沉:“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想要成为一名道士。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