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

时间:2022-06-30 11:05:06 浏览量:

 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6/ XXXXX—2020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orms for Educational Touris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与定义 ........................................................................ 1 4 课程开发原则 ...................................................................... 1 5 课程理念 .......................................................................... 2 6 课程结构 .......................................................................... 3 7 课程目标 .......................................................................... 4 8 课程类别 .......................................................................... 6 9 课程实施 .......................................................................... 6 10 课程支持体系 ..................................................................... 8 11 课程保障 ......................................................................... 8

 DBXX/ XXXXX—XXXX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教育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项国雄 、刘赣洪、 钟业喜、何小忠、周其国、 徐永文、万婕、余佳等(排名不分先后)。

 DBXX/ XXXXX—XXXX III 引

 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存在偏重“读万卷书”、缺少“行万里路”,“知”多而“行”少的现象。研学旅行的提出,就是要统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求学过程,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文件,其中都明确要求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范畴。2016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确定了10个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以及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实施时间等。2016年底,教育部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施《研学旅行服务规范》。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极大地促进了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发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

 由于我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刚刚起步,各地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认识不够深入、思想不够统一、出发点各异、经验缺乏等现象,出现了“四不明确”问题,即:不明确研学基地怎么建设、不明确研学旅行如何组织实施、不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如何开发、不明确研学旅行如何评价,导致“只游不研”“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品牌缺失”等现象。因此,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迫切需要一套操作性和指导性强的统一规范标准,具体明确研学基地、研学课程、组织实施、研学评价等规范,以保证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化、课程建设科学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教学活动有效化、活动评价合理化、研学实践品牌化,促进研学旅行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和指导下,江西师范大学组织高等教育学界、行业界、中小学相关专家,围绕“研学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组织实施、活动评价”四个方面,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系列标准研制(包括: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标准、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组织实施标准、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评价标准),以期为我省乃至全国研学旅行提供一套可供借鉴和评测的权威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性规范。

 DBXX/ XXXXX—XXXX 1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术语与定义、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别及其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B/T 054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规范 中小学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规范 中小学研学旅行研学导师资格规范 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研学旅行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3.2 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参与的活动及其进程与安排。也是对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规划和设计,是研学课程实施过程的总和。

 研学旅行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他相关说明等几个部分。

 3.3 研学旅行课程类型

 根据研学旅行的内容主题,可以划分出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活动等六类课程类型。课程实施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阶段。

 4 课程开发原则

 DBXX/ XXXXX—XXXX 2 4.1 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探究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努力学习、奉献祖国的远大理想。

 4.2 综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多角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全面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4.3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亲近自然、拓展视野、参与体验。

 4.4 安全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5 4.5 趣味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科学设计课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5 课程理念 5. 1 以学生为中心

 研学旅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能力、增进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自主参与为途径,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主发展。

 5.2 以问题为导向

 面对现实世界,基于真实问题与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

 5.3 以集体旅行为载 体

 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活动、团队学习、合作探究,在共学共研、共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DBXX/ XXXXX—XXXX 3 5.4 以探究性学习为方式

 研学旅行倡导开放性、过程性、生成性的“做中学”活动方式。从行前准备、现场活动到行后总结等环节,均要适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阅读、提出问题、现场验证、构建意义、生成知识和合作分享的能力。

 5 5.5 以跨学科整合为课程形式

 研学旅行坚持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从多学科角度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性研学主题,由多学科教师指导实施,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程结构 6.1 总体安排

 6.1.1 学校每学年应安排 1 至 2 次研学旅行,可分为三个学段,即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

 6.1.2 研学旅行课程可以某一类内容为主, 整合多种类别的课程内容。

 6.1.3 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分解为系列相互衔接连贯的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内容:(1)标题;(2)单元目标;(3)内容的相关学科知识点;(4)学时;(5)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6)实施方式;(7)学习资源;(8)单元学习任务;(9)单元作业;(10)相关注意事项等。

 6.2 学段 安排

 6.2.1 小学高年级 研学旅行时间宜为 1-2 天,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内容, 减少讲授, 以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

 6.2.2 初中 研学旅行时间宜为 2-3 天,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重视理解性内容, 以符合初中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

 6.2.3 高中 研学旅行时间宜为 3-5 天,以知识拓展、理论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体现高中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意愿。

 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应有相应的学分,其成绩和表现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6.3 课程目标设 定

 6.3.1 每个研学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要求和研学资源特点,科学设定课程目标。

 6.3.2 围绕每次研学旅行的总目标,可设置若干个单元目标,各单元目标共同实现总目标。

 6.3.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应该与学科目标相结合,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注重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DBXX/ XXXXX—XXXX 4 6.4 课程内容

 6.4.1 课程内容应该与研学目标相契合,并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与跨学科性。

 6.4.2 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结合学段要求和学校教学计划,确定研学主题、线路。

 6.4.3 依据研学主题和资源属性,确定研学课程内容,并进行单元化分解和整合,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实施顺序。

 6.5 课程实施

 6.5.1 开展行前动员,做好行前课程的各项准备。

 6.5.2 指导行中课程活动,强化过程管理。对吃、住、行等细节进行标准评估,同时对课程内容、实施过程适时评估,及时反馈并做出适当调整。

 6.5.3 做好行后课程环节的交流评价,建议利用各班利用班会、墙报等对优秀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年级评价小组老师对其评判等次,学校组织评选表彰。

 6.6 课程评价

 6.6.1 研学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目标检测、课程过程管理、课程成果等评价、课程社会评估。

 6.6.2 对照研学课程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

 6.6.3 做好学生研学评价,将学生个人研学成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6.6.4 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方式,联合参与单位、学生家长、志愿者、服务合作部门等参与人员和机构,对该项研学课程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估。

 7 课程目标 7.1 总目标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展能力、生成素质、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2 学段具体目标

 7.2.1 小学高年级

 7.2.1.1 价值认同

 通过研学旅行获得具有积极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规范,养成热爱自然、自信自爱、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初步形成集体观念,形成爱国爱党的朴素感情。

 7.2.1.2 实践内化

 感受美丽河山和乡土文化,了解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感受艺术常识,能发现、感知、欣赏、评价艺术的美;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提出问题,体验探索过程,尝试解释问题;学习利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能初浅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总结研学旅行的感受和经验。

 DBXX/ XXXXX—XXXX 5 7 7 .2.1.3 责任担当

 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具有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形成热爱集体、互爱互助、从小事做起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兴趣和意愿。

 7.2.1.4 创意物化

 尝试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填写研学手册,编写研学随笔、游记等文本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简单的影像成果。

 7.2.2 初中

 7.2.2.1 价值认同

 能正确认识研学的价值,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初步理解自然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他人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家乡情怀、国家认同;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7.2.2.2 实践内化

 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和优良文化传统,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自主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转化成探究小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探究;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利用工具和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初浅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程,总结研学旅行经验。

 7.2.2.3 责任担当

 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对学校、集体、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初步形成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

 7.2.2.4 创意物化

 学会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完成模块作业;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美观的影像成果。

 7.2.3 高中

 7.2.3.1 价值认同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研学旅行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研学兴趣;初步体悟个人成长、职业选择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增加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和感情,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

 7.2.3.2 实践内化

 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和中华文化传统,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和成果,体悟自然与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蕴;能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形成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研究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鉴别和使用信息,利用工具和资源进行探究性研究;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7.2.3.3 责任担当

 能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了解世界,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服务意识,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尊重中华文明成果并由衷自豪,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热爱党、拥护党;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

 DBXX/ XXXXX—XXXX 6 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形成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

 7.2.3.4 创意物化

 有创意地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完成的研学任务;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有创意和学习意义的影像成果。

 8 课程类别 8.1 地理类

 对地理要素与景观、地理环境、地理标志和人文地理等的实地认知、现场体验。

 8.2 自然类

 8.2.1 对自然现象与景观、自然资源与灾害等的现场识别、考察分析; 8.2.2 对自然生态状况的实地感受、调查分析; 8.2.3 对自然规律的实地考察、分析印证。

 8.3 历史类

 8.3.1 对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识别、感受、体验; 8.3.2 对纪念场馆、历史题材艺术等的感受、欣赏; 8.3.3 历史聚落的文脉传承与文化价值等的了解、体验。

 8.4 科技类

 8.4.1 对科技发展的实地认知; 8.4.2 对科技建设的现场体验; 8.4.3 对科技伦理的现实感受和评价。

 8.5 人文类

 8.5.1 对人文特色的实地感知、欣赏、分析、评价; 8.5.2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调查、评价。

 8.5.3 对文化建设成果的感受、欣赏。

 8.6 活动类

 8.6.1 社会体育与拓展运动的参与、体验; 8.6.2 劳动与创业的参与、体验、训练; 8.6.3 集体生活的体验、感受、养成。

 9 课程实施

 DBXX/ XXXXX—XXXX 7 9.1 行前课程实施阶段

 9.1.1 行前动员

 9.2 1.2 行前准备

 9.1.2.1 采用讲座论坛、知识小测试、问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研学相关课程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期待,调动学生的选课动机,带着问题参加研学旅行活动。

 9.1.2.2 相关知识内容准备的重点包括:研学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安全知识、探究学习知识。

 9.1.2.3 布置学生应该做好的物质装备、学习材料和心理准备 9.2 行中课程实施阶段

 9.2.1 参观游览

 9.2.1.1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集体生活中与大自然接触,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悟,引导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9.2.1.2 注重体现参观游览的关键要素:包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等。

 9.2.2 考察探究

 9.2.2.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9.2.2.2 注重体现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等。

 9.2.3 社会服务

 9.2.3.1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根据实际可行情况,参与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强调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9.2.3.2 注重体现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

 9.2.4 实践体验

 9.2.4.1 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体认职业,如军训、学工、学农等,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

 9.2.4.2 注重体现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景、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况提炼经验等。

 9.3.5 拓展训练

 9.3.5.1 强调团队合作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

 9.3.5.2 拓展训练内容可以包括劳作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安全逃生训练,急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

 9.3 行后课程实施阶段

 9.3.1 设计制作

 9.3.1.1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信息技术方法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研学的体验、收获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如文字型作品、数字型作品、艺术型作品等。

 9.3.1.2 注重体现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等。

 DBXX/ XXXXX—XXXX 8 9.3.2 交流展示

 9.3.2.1 学生展示研学成果,交流分享研学心得体会,在展示交流中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发展沟通、表达、元认知等多方面能力。

 9.3.2.2 交流展示内容可以包括各类文本成果、影像成果、制作成果等外显的学习成果,也包括研学旅行中的反思及感悟等内化成果。

 10 课程支持体系 10.1 研 学课程手册

 10.1.1 由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合作,遵循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讲求知识性与趣味性、过程性与指导性统一,共同编写《研学旅行课程手册》。

 10.1.2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的内容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同时包含地图和研学线路图、领队教师名单、安全知识、团队全体学生名单、特别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

 10.1.3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适用于研学旅行全过程, 一般包括导学篇、行程篇、评价篇三个部分。导学篇中,主要包括行前的准备、出行必备常识、研学地资源介绍等;行程篇中,要介绍具体的行程安排,分组情况、布置作业或研究任务;评价篇中,应包括行前评价、行中评价、行后评价等。

 10.2 研学辅导资料

 可以开发研学辅导的相关文本或读本,可以是研学旅行参考资料、研学旅行指导书、研学旅行读本、研学旅行辅助书等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

 10.3 研学数字化资源库

 10.3.1 建设学校门户网站专题网页或者校园公众号,将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各种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呈现。

 10.3.2 建设网络资源库,开发课程资源包,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资源支持。

 10.4 硬件配套与利用 10.4.1 针对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配套相应的硬件资源与耗材,应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10.4.2 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突出公共资源间的关联利用和硬件资源的共享。

 11 课程保障 11.1 制度保障

 11.1.1 建立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协同机制,积极参与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结合课程实施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

 11.1.2 建立研学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建设研学旅行课程的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11.1.3 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课程评选、交流活动,对优秀研学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

 DBXX/ XXXXX—XXXX 9 用。

 11.1.4 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反馈改进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督导,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效果。

 11.2 师资保障

 11.2.1 加强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培训,确立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提高研学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能力。

 11.2.2 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1.3 经费保障

 11.3.1 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都要确保充足的经费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设。中小学按每生 20 元的经费标准每年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基地(营地)每年应投入研学旅行年营业额的 5%用于课程开发建设,以保障研学课程资源建设、专题研究等活动顺利开展。

 11.4 安全保障

 11.4.1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

 11.4.2 学校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11.4.3 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DBXX/ XXXXX—XXXX 10 12.附件 附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参考模板

 DBXX/ XXXXX—XXXX 11 A

 A

 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参考模板

  封面:

 中小学研学旅行 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

  主题+点

  课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二 0 二

 年

  月

  日

 DBXX/ XXXXX—XXXX 12 一、课程设计理念

 (简述本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原则、指导思想)

 二、课程目标

 (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及单元目标,具体规范详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依据(课本的哪里的延长,与学科的知识关联,与学生的起点水平关联,与资源特性的关联)

 (二)课程单元 (由一系列单元课程或主题所构成,应该具体分述)

 单元 1 1

 (1 )标题 (2 )具体目标 (3 )

 与 本单元课程内容相关学科 (4 )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 (5 )学 时 (6 )

 课程实施方式

 DBXX/ XXXXX—XXXX 13 (7 )

 课程资源详述 (8 )

 过程性课程任务 (9 )

 课后作业 (10 )

 文明行为规范 (11 )

 本单元 应该 注意 的相关 事项 单 元课程 2 2 (具体要求同上)

 单元课程 3 3 (具体要求同上)

 …………

 四、课程活动(课程实施)

 (一)行前课程内容与活动 主要设计和规划下列活动:

 (1 1 )明确知识导入的途径与方式:如专题讲座、资料搜索、分析阅读、分享交流等活动;

 (2 2 )如何指导形成研学问题:通过小组开展质疑研讨,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或重点行动;以便带着问题进入研学下一环节;

 (3 3 )说明相关准备:通过团队交流,明确行动规范、了解安全知识 ,预测可能风险,预置相关设施设备。

 (二)行中课程内容与活动 主要设计和规划下列活动:

 1. 课程活动总体过程

 DBXX/ XXXXX—XXXX 14 2. 各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分单元写)

 课程单元 1 1 实施过程

 (1 1 )活动路线;

 (2 2 )活动范围;

 (3 3 )活动时长;

 (4 4 )说明指导教师应重点讲解的课程活动内容和要求;

 (5 5 )说明学生的过程性课程任务和要求;

 (6 6 )指导学生深度体验与参与课程活动;

 (7 7。

 )指导学生收集研学资料、填写研学手册、完成研学作业。

 课程单元 2 2 实施过程 (要求同上)

 ………………

 课程单元 3 3 实施过程(要求同上)

 ………………

  (三)行 后课程内容与活动 (1 1 )说明如何指导学生个人或集体整理研学材料,形成成果报告;

 (2 2 )说明如何组织学生集中交流分享 ,包括途径、方式和要求。比如利用班会、墙报、展板等展示优秀成果,或面向社会展示宣传等。

 五、课程评价

 DBXX/ XXXXX—XXXX 15 1. 说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方式与途径;

 2. 说明学生研学成果评价的方式与途径,比如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等方式进行;

 3. 说明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方式与途径,比如以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六、课程支持体系

 1.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学生用)

 2. 研学 旅行 数字资源 、网站网络

 3 3. . 硬件配套 设施 与利用

  七、 课程保障

 1. 列出安全保障建议

 2. 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3. 课程经费情况

  八、其他说明

 比如:

 (1 1 )课程项目特点、随队教师要求等。

 (2 2 )相关历史背景、社会意义、图表材料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BXX/ XXXXX—XXXX 16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 规范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