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本

时间:2022-06-27 18:05:06 浏览量:

  目

 录

 第一章 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概况 ....................................................... 6

 一、地质灾害现状 ....................................................................................... 6

 二、防治工作进展 ..................................................................................... 12

 三、面临的形势 ......................................................................................... 15

 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 15

 一、指导思想 ............................................................................................. 15

 二、防治原则 ............................................................................................. 16

 三、规划目标 ............................................................................................. 17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 ............................................. 18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 18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 19

 第四章 重点工程 ................................................................................. 21

 一、工程治理 ............................................................................................. 21

 二、避灾搬迁 ............................................................................................. 22

 第五章 其他防灾减灾工作和措施 ..................................................... 23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 23

 二、地质灾害巡查核查 ............................................................................. 24

 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 25

 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 26

 五、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宣传 ..................................................................... 27

 第六章 防治资金 ................................................................................. 28

 一、防治经费匡算依据 ............................................................................. 28

 二、规划经费匡算明细 ............................................................................. 29

 三、防治资金来源 ..................................................................................... 31

 第七章 防治效益 ................................................................................. 32

 一、社会效益 ............................................................................................. 32

 二、经济效益 ............................................................................................. 32

 三、环境效益 ............................................................................................. 32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33

 一、完善法规制度 ..................................................................................... 33

 二、统一领导、加强协调 ......................................................................... 33

 三、整合资源、部门联动 ......................................................................... 33

  四、分级负责、严肃奖惩 ......................................................................... 34

 五、保证投入、追踪问效 ......................................................................... 34

 六、加强宣传教育 ..................................................................................... 34

 七、人员保障 ............................................................................................. 34

 第九章 附则 ......................................................................................... 35

  前 前

 言 XX 省 XXXX 族自治州 XX 县(以下规划文本简称 XX 县),地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南端,北高南低,XX 由北向南流经县境长 109.6Km,西侧为高黎贡山,东侧为碧罗雪山,形成独特的“V”字形地貌,境内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势险峻,形成高山峡谷相间的特殊格局,沿河谷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递降。

 XX 县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着力点附近,约在第三纪,向北东漂移的印支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并向下俯冲插入亚欧板块,致使形成一系列大断裂和断裂带,XX 断裂则是其中之一。晚近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夷平面切割剧烈,即形成现今岭谷相间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地质构造发育,岩性破碎,导致 XX 县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本着“以人为本”、“三为主”(以预防为主、预测预报为主、灾前避让为主)和“四结合”(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原则,编制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经济社会概况 至 2010 年,XX 县生产总值完成 18.71 亿元,年均增长 15.68 %,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5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亿元,年均增长17.86%,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27%。工业总产值完成 16 亿元,年均增长 41.37%,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268 元,年均增长14.51%,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5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0213 元,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57.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65 亿元,年均增长 26.27%,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60.4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6.62 亿元,年均增长 16.61%,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20.5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7:22:61调整为12:33:55,逐步建立农业生产稳定、

  工业生产提升、服务产业深化,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规划目的 以国土资源部及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和州、县政府自筹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为支撑,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科学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动、有计划的部署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XX 省 XXXX 族自治州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文简称“规划”)。

 三、规划区范围 《规划》适用范围为 XX 县行政辖区(包括 9 个乡镇),总面积3203.04km2。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XX 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四、规划期、规划基准年 《规划》以 2010 年为基准年,以 2011-2020 年为规划期,其中 2011~2015 年为近期,2015~2020 年为远期。《规划》资料依据截止 2010 年。

 五、规划依据 XX 县国土资源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组织编制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规划》严格按照以下法规、标准、相关规划及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编制: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 44 号令 2009 年)

 3.《XX 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1 年)

 4.《XX 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5.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72 号)

 6. “XX 省州(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编制指南”(XX 省国土资源厅 2010 年)

 7.《XX 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 8. 《XXXX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4 年)》(XX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XX 省有色地质调查院)

 9. 《XX 省 2010 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排查及防灾避险紧行动 XX 州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报告》(XX 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10. 《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XX 县人民政府)

 11. 《XX 州水利电力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报告》(XX 县水务局)

  六、《规划》组织编制过程 2004 年 4 月,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 XX 省环境监测总站及 XX 省有色地质调查院编制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XX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1 年 3 月,根据 XX 省人民政府 12 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参照 XX 省州(市)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编制指南(以下简称“编制指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 XX 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 XX 省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1 年 3 月-5 月,XX 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派出技术小组到 XX县 9 个乡镇进行灾害点调查及资料收集,编制防治规划报告初稿。

 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与其他规划的配合与衔接,与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水利电力规划报告及交通规划报告等相互衔接和补充,避免遗漏规划内容或重复规划问题。

 第一章 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概况 一、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XX 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和潜在不稳定边坡五类。至 2010 年,全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215 个(滑坡 97 个,泥石流沟 34 条,地面塌陷 2 个,崩塌 19 处,不稳定边坡 63 个)。其中大型以上灾害点有 13 个(本次规划工程治理的有 9 个,正在治理的有 1 个,3 个目前处于基本稳定采用监测手段),中型灾害点 50 个,其余为小型;滑坡、泥石流及潜在不稳定边坡隐患点多、突发性强,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灾种。

 (二)地质灾害危害 XX 县位于 XX 西北部,国土面积 3203.04km 2 ,境内山高坡陡,属高山峡谷冰蚀地貌,地质上濒临欧亚和印支褶皱系,大地构造为藏滇“歹”字型构造中段,近晚期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地质体稳定性较差。这些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决定了 XX 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灾害损失较重的县份之一。

 自 2000 年以来,XX 县发生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02年 8月6日,老窝乡中元村上金竹林社上方100米处出现山体裂缝,造成 25 户居民房屋受损,并威胁着 25 户 103 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4 年 3 月 26 日 XX 县上江乡湾桥村发生的滑坡灾害;2004 年 5 月 19

  日 10 时 20 分,XX 县片马镇新区发生滑坡,压埋 2 人,经及时抢救,救出 1 人,造成 1 人死亡,1 人受伤。2004 年 5 月 20 日,XX 县老窝乡崇仁村三道坪发生滑坡,并形成破面泥石流冲毁农舍 1 户,造成 1 人死亡。2004 年 7 月 1 日 6 时 30 分,XX 县六库镇新田村龙塘发生滚石,损毁土木结构石棉瓦房 3 间,造成 1 人死亡,1 人受伤。2004 年 7 月 18 日凌晨6 时许,片马镇镇政府所在地发生群发性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造成10 人死亡,4 人失踪,13 人受伤,导致片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并损毁大量边贸加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城镇居民房屋、厂房和生产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 9522.07 万元。2004 年 10 月 1日 22 时许,XX 县六库镇石缸河、支嘎登河发生泥石流,造成公路、桥梁、民房、电站等基础设施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 1712.64 万元。2004年 10 月 7 日 2 时 30 分,州府六库城区八一路煤矿职工宿舍楼后坡发生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99.29 万元。2005 年 3 月 7 日称杆乡自把村亚巴一、二组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造成 8 人死亡,1 人失踪和 2 人受伤。2007 年 8 月 7 日凌晨 0 时 35 分,受连续降雨激发,XX 县五杈树三岔河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 8 人死亡,7 人受伤。2008 年 8 月 15 日小沙坝村滑坡致使六库镇小沙坝村 37 户农民民房地基下沉,房屋拉裂,其中 11 户 42 人民房已无法居住,直接经济损失 250 多万元。2008 年 6 月29 日老窝乡大柏树滑坡危胁下方 900 米处的上瓦窑田和下瓦窑田两个村民小组的 49 户 215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顺坡向沟谷下滑,从而形成高速冲涮泥石流,将危及下方村子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9 年 8 月 10 日称杆乡称杆村委会大村子泥石流,称杆村大村子和埃杯苦堵受灾农户 54 户 175 人,严重受灾 21 户 70 人,农田受灾 250 亩(其中:绝收 99.2 亩,涉及农户 69 户)和旱地受灾 50 亩。2010 年 6 月 17日片马镇滑坡、泥石流,致使片马镇纪念碑北西侧下方片岗公路环城段、片马镇水厂、片马镇中心学校、片马镇口岸联检大楼后方、片马镇片四

  河村和片马镇岗房村等多处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 1人死亡,19 户 76 人受灾,8 人被困,1 辆长安面包车损毁,2 头黄牛被洪水冲走,受灾农田 15 亩、旱地 200 多亩,直接经济损失约 150 万元。2010 年 7 月 24 日鲁掌镇登埂村马掌河岩溶塌陷位于 XX 县鲁掌镇登埂村委会马掌河瓦贡公路 K95+350m 处,造成鲁掌镇登埂村马掌河一、三组5 户 23 人严重受灾,5 间砖木结构民房倒塌, 46 户 189 人受影响(其中:11 户 49 人急需避险),瓦贡公路 K95+350 至 500m 处严重受损,公路塌陷长 150m,塌陷深度为 1.2—10m,平均深度约为 5m,直接经济损失约150 万元。2010 年 8 月 25 日六库镇苗干山坪子寨滑坡致使六库镇苗干山村坪子寨 6 户 32 人民房地基下沉,房屋拉裂,其中 1 户 2 人民房已无法居住,直接经济损失 4.5 万元。

 2000~2010 年 XX 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增大,人类发展与地质环境的矛盾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因素。XX 县调查的 215 个灾害点中,有 165 个均为人类活动导致,占 77 %。

 XX 县持有采矿证矿山企业 23 家,持有探矿证矿山企业 20 家,采矿及探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探矿、开采不规范,破坏生态环境,弃渣乱堆滥放,致使灾害发生(如苗粗郎沟采石场引发泥石流冲毁瓦贡公路),23 家采矿企业均未编制矿山环境恢复方案,仅 XX 江钨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一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但未全面治理。所以矿山开采也是 XX 县地质灾害诱发的一个主要因素。

 XX 县乡村公路的修建不规范,随意切坡,弃渣弃土顺坡堆放,护坡和固坡措施不力等诸多因素,造成公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恶化,为滑坡、泥石流的产生提供条件。(如白水河村的滑坡、崩塌,石板田鲁村滑坡等)

 据统计,从 2000~2010 年间,XX 县因地质灾害已造成毁房数百间,搬迁重建 120 多户,有记载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1882 多万元,严重阻碍

  了县城建设的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据《XX 省 XX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XX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XX 省有色地质调查院,2004 年 3 月)以及《XX 省 2010 年地质灾害隐患再核查及防灾避险紧急行动 XX 州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报告》和本次规划灾点调查情况,XX 县有滑坡点 97 个,泥石流沟 34 条,崩塌 19 个,地面塌陷 2 处,潜在不稳定边坡 63 处。

 从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上分析,灾害主要分布在 XX 沿岸及 XX支流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区域。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 5~10 月,其中 8 月最多。

 从灾害类型的分析,主要以滑坡、不稳定性边坡和泥石流为主,少量地面塌陷及崩塌。

 (四)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1、降雨量:(下图为近年来最大降雨量)

 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XX 县降雨量大雨水季节周期长,土体常期处于饱水状态、抗剪强度降低,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2、地质环境条件:

 最大降雨量020406080100120140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最大降雨量

  地形地貌:XX 县属高山峡谷地貌,地形坡度陡;主要乡镇分布在XX 沿岸且区域小流域沿 XX 呈树枝状分布,在暴雨及相关条件下极易诱发泥石流。

 地质构造:XX 县有多条深大断裂通过(特别是 XX 断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层岩性破碎,地形陡峭,风化作用强烈等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条件。

 3、人类工程活动:

 (1)人口增加,森林植被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长,只有不断扩大耕地、非生产用地、生产性用地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陡坡垦殖粗放耕作 XX 县属于我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坡耕地、顺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大量存在,大部分山地广种薄收,并导致大面积林地轮为荒山荒地,辟耕农地有增无减,毁林开荒屡禁不止。

 (3)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建设的迅猛发展,采矿、建房、建电站以及兴修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由于山区修建公路、水渠都是盘山开挖,破坏了原始坡面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未采取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措施,造成砂石顺坡排放,发展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此外,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矿业开发在迅速崛起,堆弃在山坡和沟谷中的废石废渣,一遇暴雨即造成泥石流危害。

 饮水工程等水利工程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广大农村处于管理难,人民群众管理跟不上的局面。生活用水、屋面水、生产用水无规律性乱排乱放,使本身就处于

  山高坡陡,生态脆弱的居住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失,冲刷和浸泡,使土层软化为产生崩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公路桥涵的设置 由于 XX 县的主要乡镇所在地均处于 XX 沿岸,XX 支流与 XX 呈近垂直相交,相交处均建有公路桥涵,而正时这些方便人们通行的桥涵成为了泥石流下泄的瓶颈,泥石流暴发时,这些桥涵严重堵塞了泥石流向XX 的排泄而对桥涵下的居民造成巨大的灾害。

 (五)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根据区划报告对地质灾害生成五个因素(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人类工程活动)定量分析评价,XX 县均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XX 县境内山高坡陡,属高山峡谷冰蚀地貌,地质上濒临欧亚和印支两大板块的结合部,属喜马拉雅山地槽的察隅——腾冲褶皱系,大地构造为藏滇“歹”字型构造中断,近晚期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地质条件复杂区,地质体稳定性差。这些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决定了 XX 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灾害损失较重的县份之一。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大,地质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

 XX 县沿 XX 发育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大多数是泥石流沟并与 XX 近垂直相交,一旦暴发泥石流时直接流入 XX,易造成 XX 短期堵塞从而形堰塞湖(在 2005 年 3 月 7 日 XX 县称杆乡自把村泥石流致使 XX 断流 15分钟,2010 年 8 月贡山县普拉底村泥石流堵塞 XX 一半江面),对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所以对 XX 沿岸泥石流的治理是十分紧迫和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 XX 县人口增加及新城区建设对地质环境破坏的加剧,在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上,除降雨之外,全县开展的村村通公路、六库电站水利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越来越显

  著。

 因此,XX 县滑坡、泥石流随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有加剧的发展趋势,在降雨、人为活动、地震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可能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二、防治工作进展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在 XX 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防治目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建立了庞大的群测群防网络 针对 XX 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实际,狠抓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全面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以灾区、隐患点、危险地段为重点,将监测和预防任务落到具体的乡(镇)及村组,明确责任人、监测人,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的当地居民,作为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做到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并及时通知村民进行避让,做到“宁可避让十次空,不可麻痹一次松”。所以,XX 县从 2000 年至今由于群测群防工作到位,避免了许多人员伤亡。

 (二)加强协同配合,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根据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和《XX 省国土资源厅和 XX 省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2005】150 号)要求,在省、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与县气象部门会商制度,于 2005 年主汛期开始,根据全县的主汛期降水和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制作全县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节目,在地方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全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2009 年开始,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

  预测预报工作,除在电视上发布预测预报信息外,以短信、网络和电子屏方式向社会发布预测预报信息,指导防灾减灾工作。从 2005 年开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以来,先后成果预测预报地质灾害 12 起,成功避险 263 人,财产 500 万元(其中 2010 年成功预测预报一起,成果避险27 人,财产 25 万元)。

 (三)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成立领导小组 由于 XX 县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地质灾害的突发性。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且形成、发生的时间短、破坏性大,因此,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对降低地质灾害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政府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映能力,尽最大努力将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 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XX 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XX 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2006 年编制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肯四才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和学伟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四)地质灾害治理费用及避险搬迁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XX县自2000至2010年由于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紧张主要以避险搬迁为主,共搬迁 120 多 户,费用约为 400 多万元,2010 年随着地质灾害资金投入的增大,进行了贵家坟滑坡治理投入资金 435.7 万元(已完工)、XX 一中片区滑坡治理投入资金 5276.99 万元(还末完成),石缸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一期)投入资金 908 万元。

 (五)地质灾害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XX 县于 2006 年成立了“XX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机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为把地

  质灾害防治的各级责任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全力合作,逐级分解各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乡(镇)村、组及每个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实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的局面。

 (六)监测信息网络的建立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XX 县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于 2002 年汛期建立,信息网络主要由各监测人员的移动通讯工具和座机电话组成,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缺,监测信息网络建立至今,所有监测人员都无偿的进行监测,所以,通畅情况难以保障。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做好地质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国土资源局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方财政预算中预算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这项关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顺利开展。

 (七)存在问题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广大山区居民仍然面临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防治还需要继续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质灾害防治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部分矿山企业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忽视对地质灾害防治。

 2. 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3. 是监测设施和手段落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还停留在采用人工观测、简易工具测量,监测设施和监测手段相对落后。

 4. 县级从事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乏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防治工作管理滞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情况互

  通、上下配合、左右协调、运转有序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部分乡镇避险办对地质灾害避险工作痕迹管理不到位,资料档案不够规范和健全。

 三、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重:XX 县地质灾害面广点多,地质条件复杂、汛期长、雨水多,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雨季且泥石流沟发育,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的人员仅 3 人,而灾害点达上百个,而目前治理的大型地质灾害仅为 2 个(贵家坟滑坡和 XX 一中滑坡群);有待治理的灾害点还有很多,故 XX 县的地质灾害任务还任重道远。

 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滞后:由于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全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尚末进行,且防治经费来源单一,数量严重不足,需搬迁的村庄还无法搬迁,需治理的灾害点仍无法实施勘察、设计、施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避险搬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由于 XX 县的地形条件决定了许多灾害点治理费用远远高于避险搬迁的费用,但是通过避险搬迁后村民的生产、生存条件受到了制约,过不了多久,搬迁的村民又重新回到灾害点,如此反复,避险搬迁作用全无。所以在避险搬迁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有计划,科学的引导受灾村民在新的搬迁点生产、生活,使避险搬迁的发挥作用。

 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行”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县各方面的力量,从 XX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严格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 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的意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突发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监测预警、避灾搬迁、治理重点地段地质灾害和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为 XX 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二、防治原则 (一)“三为主”、“四结合”原则 遵循“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防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贯彻“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建设发展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实施原则 要做到近期与远期兼顾;日常基础工作与突发性的应急处置兼顾;社会措施与技术措施兼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建设规划兼顾的原则。在防治灾害种类上,以滑坡、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为重点;在防治区域上,以地质灾害极易发区为重点;在保护对象上,以保护城镇、学校、村庄、重要工程设施为重点,使地质灾害防治这项系统工程,能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

 (三)群测群防,专家指导原则 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为契机,聘请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采取专家培训、多种形式科普宣传等向广大民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防灾抗灾工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形成制度全面、网络面广、责任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到点、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效果显著的覆盖全县的群专结合综合性群测群防网络。

 (四)建立长效稳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采取各级政府、企业、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及州、县政府筹措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为支撑,认真贯彻落实《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的“十项重大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以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因地质灾害的搬迁避让、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地质灾害防治以被动应急措施为主的工作局面;依靠有预见性的、系统的、主动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有效约束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遏制新生地质灾害的产生,逐步减轻地质灾害对重点县域、重点集镇、重点村庄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1~2015)

 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律和威胁对象,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对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或有效监控;制定出适宜本县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开展全县所有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及治理工作以及全县所有水利水电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项目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依据。实现“十二五”末 2015 年,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人为引发大型或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使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较“十一五”

  降低 30%,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减少 40%以上。

 2.远期目标(2016~2020)

 建立健全与 XX 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成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体系,形成系统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局面;完善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使地质灾害预防、预测工作更加有前瞻性及预见性,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为 XX 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继续实施“十二五”的地质灾害治理及避险搬迁,到“十三五”末 2020 年,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遏制人为引发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使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较“十二五”降低 25%,因灾直接损失减少 20%以上。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 区与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易发性分区原则是在《XX 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易发区划分方案及 XX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XX 省 XX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根据 XX 县现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危害,结合XX 县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再作进一步细化,将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下分极高易发亚区和高易发亚区。

 (一)极易高发亚区 根据区划资料及本次规划调查的结果,把 XX 县的 XX 沿岸的乡镇划为极高易发区亚区(Ⅰ1),把片马镇划为极高易发区亚区(Ⅰ2)。

 XX 沿岩极高易发亚区(Ⅰ1):主要在 XX 沿岸的洛本卓乡、称杆乡、古登乡、大兴地乡、六库镇、老窝乡及上江乡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学校,人口密集的地方。主要的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片马镇极高易发区亚区(Ⅰ2):片马镇是连接缅甸的国家级口岸,由于近年来发生过几次规模较大、面积较广的地质灾害,社会及国际影

  响较大,故本规划将片马镇列为极高易发区亚区(原区划报告该区为高易发区亚区)。主要灾害为滑坡、泥石流。

 (二)高易发区亚区 根据区划资料及本次规划调查的结果,把 XX 县的碧罗雪山划为极高易发区亚区(Ⅱ1),把高黎贡山划为极高易发区亚区(Ⅱ2)。这两个亚区分布在山区自然村,威胁对象主要是村庄及农田,灾害主要以滑坡及不稳定性斜坡为主。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威胁人口状况、威胁财产状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结合XX 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质灾害防治程度等,将 XX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重点区和一般区二个级别,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6 个亚区,一般防治区 8 个亚区。

 (一)重点防治区(A)

 1、洛本卓~大兴地带(A1):位于洛本卓乡和大兴地乡 XX 沿岸乡镇人口集中地带,面积为 389.45km 2 ;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不稳定边坡、泥石流及崩塌为主;威胁对象为乡镇、学校、村庄;防治措施:近期以监测避让为主,对威胁乡镇、学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勘察、治理,远期以植树造林,改善生存环境为主。

 2、跃进桥~灯笼坝带(A2):位于跃进桥至灯笼坝 XX 沿岸乡镇人口集中地带, 面积为 67.99km 2 ;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不稳定边坡、泥石流及崩塌为主;威胁对象为乡镇、学校、村庄;防治措施:近期以监测避让为主,对威胁乡镇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勘察、治理,远期以植树造林,改善生存环境为主。

 3、六库~赖茂带(A3):位于六库镇 XX 沿岸城镇人口集中地带, 面积为 216.61km 2 ;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不稳定边坡、泥石流为主;威胁

  对象为城镇、学校、村庄;防治措施:近期对威胁城市安全的贵家坟滑坡、XX 一中滑坡群进行治理,对威胁城镇的泥石流进行勘察、治理(指老窝河流域中的泥石流如石缸河、油房沟、苗粗郎),远期以生物恢复改善生存环境为主。

 4、老窝河老窝村四季坪河(A4):位于老窝村四季坪河, 面积为13.20km 2 ,灾害类型为泥石流,近期以勘察、治理,远期以生物恢复。

 5、片马镇带(A5):位于片马镇, 面积为 31.05km 2 ,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近期主要以监测为主,对威胁到边防口岸及集镇安全的滑坡、泥石流进行勘察、治理,远期以生物恢复为主。

 6、丙奉~丙贡带(A6):位于上江乡 XX 沿岸, 面积为 55.02km 2 ,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不稳定边坡、泥石流及崩塌为主;威胁对象为乡镇、学校、村庄;防治措施:近期以监测避让为主,对威胁乡镇、学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勘察、治理,远期以植树造林,改善生存环境为主。

 (二)一般防治区(B)

 1、金满河流域(B1):为 XX 的一个支流, 面积为 135.45km 2 ,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对灾点加强监测、以生物工程治理。

 2、那朱益玛河流域(B2):为 XX 的一个支流, 面积为 51.2km 2 ,主要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对灾点加强监测、以生物工程治理。

 3、俄夺罗益玛河流域(B3):为 XX 的一个支流, 面积为 44.52km 2 ,主要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对灾点加强监测、以生物工程治理。

 4、鲁掌镇(B4):原 XX 县政府所在地, 面积为 225.23km 2 ,主要以滑坡、不稳定边坡危害城镇,近期以监测为主,远期以生物恢复为主。

 5、花桥坝(B5):老窝乡老窝河沿岸, 面积为 237.14km 2 ,主要以滑坡、泥石流、不稳定边坡危害农田、村庄、河道,近期以监测为主,远期以生物恢复为主。

  6、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带(B6):主要以跃片公路沿线, 面积为446.90km 2 ,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主要以生物措施为主。

 7、碧罗雪山带(B7):主要以碧罗雪山高山地区为主, 面积为999.34km 2 ,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主要以生物措施为主。

 8、崇仁带(B8):主要以老窝乡崇仁地区为主, 面积为 128.79km 2 ,主要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危害对象为村庄、河道,主要以监测及生物措施为主。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是本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防治措施,由于 XX 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量、人类活动情况等因素决定了其地质灾害发育环境的特殊性,因而其防治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针对 XX 沿岸乡镇人口集中地方、片马镇、老窝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的灾害点进行先期治理,对于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片区进行则监测及生物恢复。

 (一)近期(2011~2015 年)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需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期规划期内拟完成 15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段、面)的工程治理,其中大型地质灾害 6 处,中型地质灾害 4 处,小型地质灾害点 5处如表 4-1。经费匡算所需投入总费用为 8789.35 万元,治理措施、估算工程量、实施年度等具体见附表 2-1。

 表 4-1

 2011~2015 年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乡镇 点数 地质灾害隐患点名称 六库镇 4 处 瓦姑河泥石流、新寨完小滑坡、石缸河泥石流、油房沟泥石流 老窝乡 2 处 苗粗郎泥石流、四季坪河泥石流、 洛本卓乡 1 处 洛本卓危岩、 古登乡 1 处 XX 二中危岩及滑坡 称杆乡 2 处 称杆完小危岩、称杆村泥石流

  大兴地乡 1 处 听命河泥石流 鲁掌镇 2 处 登更地面塌陷(瓦贡路)、石板田鲁新组滑坡 片马镇 2 处 片马联检大楼滑坡、片马英雄纪念碑泥石流、 合计 15 处

 (二)远期(2016~2020 年)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远期治理工程是治理有较大灾害隐患、但险情相对不高的灾害点,资金安排相对靠后但治理优于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规划期内拟完成1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段、面)的工程治理,其中大型地质灾害 3 处,如表 4-2。经费匡算所需投入总费用为 2808.6 万元,治理措施、估算工程量、实施年度等具体见附表 2-2。

 表 4-2

 2016~2020 年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乡镇 点数 地质灾害隐患点名称 六库镇 2 处 帕嘎滑坡、白水河滑坡(含弯挡二、三组)、 老窝乡 1 处 老窝河泥石流 洛本卓乡 1 处 金美河泥石流 古登乡 1 处 古登箐泥石流 大兴地乡 2 处 大芭蕉河泥石流、王珞河泥石流 上江乡 3 处 丙奉滑坡、湾桥村危岩、红叶坪子危岩 片马镇 1 处 片马镇滑坡、片马河泥石流群 合计 11 处

  (三)前期延续配套治理工程

 XX县目前已进行了治理灾害点有贵家坟滑坡及XX一中片区滑坡,已投入治理资金 5712.69 万元;目前不需再另行配套资金。

 二、避灾搬迁 对于治理费用远远高于搬迁费用且施工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避灾搬迁工程。对有明显迹象直接威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认定的潜在隐患点,优先安排移民避灾搬迁。搬迁新址必须经过专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后确定,避免从一个灾害点搬到另一个灾点上。

  地质灾害搬迁与扶贫攻坚、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对已调查边远贫困山区受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点实行避灾搬迁;完成经济发达区,工程治理投资远大于避灾搬迁投入、治理综合效益差的地质灾害点的避灾搬迁。

 本次规划期内拟实施 76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避灾搬迁,搬迁 1476户 6069 人,基础设施建设 4 万元/每户,搬迁补贴 4 万元/户,所需投入总费用为 11808 万元。

 第五章 其他防灾减灾工作和措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对没有必要或不具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条件的隐患点,以及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实施前的隐患点,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工作。XX 县主要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县内主要监测隐患点共有 112 点。

 (一)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及维护经费 在 XX 县预警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重点,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XX 县自 2009 年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十有”建设内容,对全县 112 处隐患点全部落实了监测人员及防灾责任人,健全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但是由于 XX县特殊地形地貌,现有的监测手段及密度是远远不能满足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预报要求,所以在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相关技术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应增加新的监测设备。全县 112 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需按排监测人员 112 人,每点、每人、每年监测费用按 2000 元计算且配备雨具(50 元)、电筒(50 元)、喊话器(100 元)、汛期通信补助 200 元,近期监测为 13 个点需要费用 15.00 万元;长期观测 99 个点需要 237.60 万

  元;10 年规划期内共计费用 252.60 万元。

  由于 XX 县的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且流域长,监测人员不易监测,故建议在汛期对重点泥石流沟进行无人飞机定期航拍并与气象资料相结合进行预警预报,提高预警预报的效率;规划期内建议购置 2~3 架无人飞机并进行专人培训,约 100 万元。

 XX 县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及维护经费在规划期内为 352.60 万元。

 (二)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XX 县两个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季节,而气象资料对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有效性不高,是由于气象站收集的气象数据及气象站建站的位置有关,目前 XX 县的气象站均建在乡镇所在地,均在沟谷及 XX 沿岸,而山顶、山腰的气象数据与之相差甚远;所以通过气象数据与监测数据所预测出来的结果与现实出入太大,达不到预期效果。故对气象站的建设提出按高程进行梯级建站。规划区内拟建立气象观测站 10 个,每个一次性建站费 20 万元,合计 200 万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经费每年 5 万元,10 年合计 50 万元,总计 250 万元。

 (三)专业监测 XX 县主要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及滑坡,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两个专业监测点(瓦姑河流域及石缸河流域监测点),预计每点 50 万元,合计100 万元;在“十三五”期间再建立两个专业监测点(听命河流域、片马河流域),预计每点 50 万元,合计 100 万元,整个 XX 县专业监测经费为 200 万元。

 二、地质灾害巡查核查 2011~2020 年,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排查相结合,每年 1~3 月排查上年度新增地质灾害隐患,重点调查新增地质灾害点分布、发生原因、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灾情等级及损失等情况,掌握地质灾害变化规律,调查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每年 4~5 月,开展地质灾害汛前巡查,巡查隐患点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两卡”发放情况,开展宣传教育等。

 每年 7 月,开展地质灾害汛中检查,落实各种防灾减灾措施到位情况,同时开展宣传教育培训。

 每年 11 月,汛期结束后的复查排查,调查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稳定性程度,为下一年度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规划期内每年汛前排查、核查工作经费 5 万元,汛期中巡查、排查工作经费 5 万元,汛后复查工作经费 5 万元,10 年合计 150 万元。

 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建设 XX 县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人们逐步由山顶、山腰居住向山脚迁移并修建了不少基础设施,而地质灾害也逐年增多,传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已不能适应防治工作的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为满足专业技术部门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以供政府进行快速决策,必须加快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相关热词搜索: 地质灾害 防治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