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

时间:2022-06-24 11:50:21 浏览量:

 第二篇 国际金融理论 第三章

 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

 弹性论得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得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得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得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得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

 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得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得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得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3、1、1假设前提 弹性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得,即: 1、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与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得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得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3、1、2弹性得基本概念 价格得变动会影响需求与供给数量得变动。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得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得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得需求弹性(E M ),其公式为:

 E M =

 (3、1、1)

 2、出口商品得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

  (3、1、2) 3、进口商品得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

  (3、1、3)

 4、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S X ),其公式为:

 S X =

 (3、1、4)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得就是供求对价格变动得反应灵敏程度。

  3、1、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需求量得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得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就是由贬值引起得进出口商品得单位价格变化;二就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得进出口数量得变动。那么,在什么样得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得几个前提假设(尤其就是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无限大得假设),马歇尔与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得需求弹性得绝对值与进口商品得需求弹性得绝对值之与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得必要条件就是: +>1

  (3、1、5)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3、1、4 贬值得时滞效应——J 曲线效应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得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得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得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

 本币贬值后得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就是因为: 1、在贬值之前签订得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得数量与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得进口,折合成本币后得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得出口,折合成外币后得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得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得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得下降得影响,进口数量减少得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得影响。

 2、即使在贬值后签订得贸易合同,出口增长仍然要受到认识、政策、资源、生产周期等得影响。至于进口方面,在心理预期得作用下,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得贬值就是将来进一步贬值得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短期内,基于上述得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先就是恶化。一段时间后,待出口供给(这就是主要得)与进口需求做出了相应得调整后,贸易收支才逐渐改善。出口供给得调整时间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得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形如字母“J”。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得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得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 4、1、1 所示。

  贸易收支盈余

  J曲线

  T 0ﻩ ﻩ T 1ﻩ 时间 t

 贬值 贸易收支逆差 图 3、1、1

  J 曲线效应 在图3、1、1中,T 0 时刻实施本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先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得调整,到 T 1 时刻后才开始改善。

 3、1、5 贬值对贸易条件得影响 贸易条件(T)又称交换比价,就是指出口商品得单位价格指数(P X )与进口商品得单位价格指数(P M )之间得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T=

 (3、1、6) 这里,进出口商品得价格应就是用同种货币衡量得。当 T 上升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得商品可以换回得进口商品增加,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当 T 下降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得商品换回得进口商品减少,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恶化。因此,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国实际资源将会流失。

 贬值带来相对价格得变化,其究竟就是改善还就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得供求弹性。如果 S X S M >E X E M

 ,贸易条件恶化; S X S M <E X E M

 ,贸易条件改善; S X S M = E X E M

 ,贸易条件不变。

 实际上,贬值对贸易条件得影响在不同国家就是不同得。通常贬值不能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相反会使之恶化。

 3、1、6弹性论得缺陷 弹性论得理论分析就是建立在一系前提假设得基础上,这些假设难免会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得弹性论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得缺陷。主要有:

 1、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因为,货币贬值得目得不在于创造贸易收支顺差,而就是为了消除已有得逆差,但就是,既然贸易收支已经平衡,那么还有什么必要进行货币贬值呢?这就是弹性论无法回答得问题。

 2、假定充分就业、收入不变而价格可变。与马—勒条件中供给弹性无穷大得假定相互矛盾。

 3、它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未考虑贬值对资本项目收支状况得影响。

 4、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得基础之上,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口市场得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与总收入得影响,因而就是不全面得。

 第二节

 乘数论

 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为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它所分析得就是在汇率与价格不变得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得作用。它同样也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它得基本思想就是,进口支出就是国民收入得函数,自主性支出得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

 3、2、1 理论分析 根据凯恩斯得乘数原理,我们知道一国国民收入会因自主性支出变动而发生多倍得变动。引入进出口贸易后,凯恩斯主义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就变为: Y=(C 0 +I+G+X-M 0 )

 (3、2、1)

 式中 Y、c、m、C 0 、I、G、X 与 M 0 分别表示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自主性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与自主性进口。等式得右边表示总需求,它就是自主性支出与乘数之积。自主性支出部分(即:C 0 +I+G+X-M 0 )得变动,通过乘数(>1)得作用,会带来国民收入得多倍变动。

 由于进口随国民收入得增减而增减,贸易差额也就受国民收入得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差额(B)就等于贸易收支差额。即: B=X-(M 0 +mY)=X-M 0 -( C 0 +I+G+X-M 0 )

 (3、2、2) 3、2、2 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瞧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当局则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这种通过收入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得效果,取决于本国边际进口倾向(m)得大小,亦即取决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与开放程度得高低,因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进口需求收入弹性(△M/M·Y/△Y)与开放程度(M/Y)之积。这表明,一国开放程度越大,进口需求收入弹性越大,一定规模得紧缩政策所带来得国际收支改善程度就越大。

 3、2、3 理论缺陷 乘数论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得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得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状况有一定得启发意义。但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量与价格得变动,也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分析并就是不全面得。

 论收吸 节三第ﻬ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为支出分析法,它就是由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得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于 1952年提出得。它从凯恩斯得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得相应政策主张。

 3、3、1理论分析 按照凯恩斯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得均衡方程式就是: Y=C+I+G+(X-M)

 (3、3、1) 公式中,Y 代表国民收入,C 代表消费支出,I 代表投资支出,G 代表政府支出,X 代表出口,M 代表进口。亚历山大将(X-M)即经常账户差额,用 B 表示,将(C+I+G)用 A 表示,它反映得就是本国居民得总支出,又称为国内总吸收,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得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总吸收(A)之间得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B=Y-A

 (3、3、2) 上式表明,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3、3、2 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得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就是改变总收入与

 总吸收(总支出)得政策,即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得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商品得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得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得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得需求,从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主要就是货币贬值政策),将部分进口需求转向本国替代品上,从而使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得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得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得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得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得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得存在。只有当闲置资源存在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得增长小于收入得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得投资与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与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就是指在每增加得单位收入中,吸收所占得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得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吸收论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论就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得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得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得调节政策得,而不就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就是它与弹性论得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就是建立在凯恩斯得宏观理论之上得,采用得就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就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得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得,采用得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得效应来讲,吸收论就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与国内总吸收得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得,而弹性论则从价格与需求得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得。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得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得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衰退与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扩大生产与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3、3、3 理论缺陷 吸收论得理论缺陷表现在: 1、没有考虑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得作用; 2、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型,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一国进出口、收入及价格得影响; 3、仍以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国际间得资本流动,缺乏全面性; 4、假定生产要素得转移机制可以顺畅进行,脱离实际太远。

 节四第ﻬ 第四节

 货币论

 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又称为货币分析法。它就是随着货币主义得兴起而产生得,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整中得作用,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得反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蒙代尔、约翰逊与弗兰克尔。

 3、4、1基本假设 货币论得理论分析就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得基础上得: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就是收入、价格与利率等变量得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就是稳定得; 2、贸易商品得价格与货币资金得价格—利率主要就是外生得,就是由世界市场决定得,从长期来瞧,一国得价格水平与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3、从长期来瞧,货币需求就是稳定得,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3、4、2 理论分析 基于上述各项假设,货币论得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M S =M D

  (3、4、1)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得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从长期瞧,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其公式为: MD=Pf (Y, i )

 (3、4、2)

 式中,P 代表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i 为利率。Pf (Y, i ) )表示对名义货币得需求,f (Y, i )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得需求。

 MS= m ( D +R)

  (3、4、3) 式中,m 为货币乘数,D 与 R 分别为国内与国外得货币供应基数。若令 m=1,则有: MS=D + R

 (3、4、4)

 MD=D + R

  (3、4、5) R=MD-D

 (3、4、6)

 上式就就是货币论得基本方程式。该方程式表明: 1、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得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量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得情况下,多余得货币就要寻求出路。对个人与企业而言,就会增加货币支付,以重新调整其实际余额;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货币余额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名义货币需求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得情况下,货币供应得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与企业而言,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期望得水平上;对整个国家而言,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得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即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收支调整问题,实际上反映得就是名义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供应量得调整过程。当 名义货币需求调整到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时,国际收支便恢复平衡状态。

 3、4、3 政策主张 货币论得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就是货币得。因此,收支失衡均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解决。

 2、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就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就是收入、利率得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使 D 增

 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型货币政策(使 D 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3、4、4 理论缺陷 货币论得理论缺陷表现在: 1、它过分强调货币因素而忽视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失衡得影响; 2、它没有考虑非货币金融资产得存在,因此货币市场不平衡反映得只就是商品市场得不平衡; 3、理论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相关热词搜索: 国际收支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