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游艇产业园旅游配套项目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时间:2022-06-22 19:50:08 浏览量:

 《 金湾游艇产业园 旅游配套 项目填海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工程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规划的一致性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的木乃南工业与城镇用海区,项目用海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5年)》和《珠海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

 2 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结论 (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半岛木乃南围,小林围堤北侧,大门水道西侧,鸡啼门水道东侧,项目北侧与小木乃基本农田相邻。

 珠海市金湾游艇产业园旅游配套项目填海工程,用海面积 31.76 万 m 2 ,共形成陆域面积 31.99 万 m 2 。本工程共布置西护岸 509.6m,南护岸 442.6m,布置东护岸 637.0m,填海区范围较大,需布置分隔围堰,长约 893m。其中为满足本工程的防洪防浪要求,西护岸利用小林联围段需加高 0.25m。陆域回填顶高程按 4.40m 考虑。本工程东侧设2 个沉淀池,余水通过 2 个溢流口排出至外海。

 本项目建设内容分 3 部分构成,其中 C1 地块作为旅馆用地面积约 9.78 公顷;C2 地块作为会展用地面积约 9.67 公顷;C3 地块作为会展用地面积约 3.02 公顷;另外,项目区道路用地和绿地面积分别为 1.46 公顷和 9.03 公顷。本项目填海工程总投资为 2.8 亿元。

 护岸为永久性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Ⅱ级;分隔围堰为临时建筑物。护岸拟采用充填砂袋斜坡式结构。分隔围堰采用充填袋装砂结构型式。本工程吹填区按“护岸→隔堰→场区回填”的施工顺序进行。场地护岸及隔堰形成后采用水上吹填工艺造陆。本工程填海造地回填所需的回填料约 144.4 万 m 3 ,所需的砂源珠江口附近砂场购得。建设工期按 18 个月安排。

 项目的海域使用类型为旅游娱乐用海中的旅游基础设施用海。用海方式为建设填

 海造地用海。海域使用申请面积为 31.1881 公顷。

 ( (2 )工程分析 施工期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回填中粗砂成陆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垃圾等。本工程东侧设 2 个沉淀池,余水通过 2 个溢流口排出至外海,则每个溢流口处悬沙源强为 0.0248 kg/s。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主要产生于宿舍水房、食堂和办公地点等。施工队伍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约 4m 3 左右。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设置化粪池等简易有效的收集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方可排放,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不大。本项目船舶主要在工程附近海域施工,其含油污水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施工期垃圾由各施工单位负责处理,不得随意抛弃或填埋。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20kg/d。可统一收集,送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因此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大。

 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游艇研发车间清洗水等生产污水及行政服务区生活污水等。采用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的排水处置系统。部分污水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对未作为中水进行利用的部分污水排至本市政污水管网。固体废物主要是项目运行中所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及其他固废。营运期生活垃圾主要为职工餐饮等产生的生活垃圾,年产生生活垃圾 292t。所有垃圾均回收后集中处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项目产生的其它固废设置统一的收集点,收集后外运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1)填海工程建设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2)潮流场改变对地形地貌、冲淤环境影响;(3)填海对海洋生态的影响;(4)填海工程建设对通航的影响;(5)填海工程建设对防洪的影响。

 3 环境质量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 ( (1 )水质状况 两个水期的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海水中硫化物、COD、总汞、铜、铅、锌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 1,分别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从超标情况看,海水的主要超标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 (2 )沉积物状况 本海域沉积物类型以含粉砂的砂(T-S)和砂(S)为主,只有水深较大的 Z19 站为砂质粉砂(ST)。

 本区沉积物质量良好,完全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标准指数除砷略高,为0.61~0.85 之间,其余污染因子标准指数基本在 0.5 以下,尤其是石油类,标准指数小于 0.02。

 ( (3 )生物状况 ① ① 丰水期(2012 年 年 6 月)调查结果  叶绿素 a 和初级生产力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叶绿素 a 平均为 3.12mg/m 3 ,涨潮含量略高于落潮。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为 144(mg·C/(m 2 ·d)),为低水平,海区叶绿素 a 含量和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无明显规律,涨、落潮分布差异大,涨潮的高值区多为落潮的低值区。

 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出现 4 门 33 属 97 种,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 84.5%,赤潮生物种占总种数的 49.5%;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 212.7×104 个/m 3 ,硅藻占 99.7%,赤潮生物占82.8%;浮游植物中赤潮生物种类丰富,数量优势度极高;硅藻为绝对优势类群,决定浮游植物的分布。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柔弱菱形藻和菱形海线藻共 3 种。主要群落有沿岸广温群落、沿岸暖温群落、广温广盐群落和外洋暖温群落,其中以广温种出现的种类多、数量高。多样性、均匀度、丰度和优势度指示浮游植物多样性低,群落组成较单一。浮游植物各项统计指标符合海区属性,属于受沿岸流影响显著的区域,中肋骨条藻生长甚为繁茂,无异常现象。

  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 45 种,浮游幼体 9 类,以桡足类 18 种为最多,其次为水母类 15 种。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44.55~254.00) ind/m 3 ,平均值为 100.21 ind/m 3 ,高值中心位于海区东北部;生物量变化范围为(45.46~220.00) mg/m 3 ,平均值为 91.57 mg/m 3 ,高值中心位于海区中部。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有百陶箭虫、四叶小舌水母、肥胖箭虫、短腺和平水母、夜光虫、半球美螅水母等,优势度依次为 0.165、0.073、0.067、0.060、0.055、0.052。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平均

 值分别为 3.04、0.82 和 2.02,多数站位种类多样性较高,表明海区环境较好,个别站位多样性指数小于 2,应加强监测。

 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调查中定性定量样品经鉴定共有 7 大门类 55 种,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有 19 种;海区底栖生物的均栖息密度为 30ind/m 2 ,平均生物量为 5.93g/m 2 ,栖息密度影响较大的种类是环节动物,而对生物量差异性贡献值最大是脊索动物;海区第一优势种为奇异稚齿虫;海区总体生物多样性、丰度和均匀度都属于良好水平,但 Z1、Z2 和 Z3 站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都偏低。

  生物 质量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海区的生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所有的检测样品都没有出现超标。但甲壳类样品中 Pb 和石油烃的标准指数较大,表明上述两项的潜在超标可能性较大。软体类虽只有火枪乌贼一种,其体内也是 Cu 和石油烃的含量高于其它重金属。综合说明海区水体受到 Pb、Cu 和石油烃三类污染物的影响相对较大。

 ② 冬季(2012 年 年 1 月)

 调查结果  叶绿素 a 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海区涨、落潮叶绿素 a 差异小,垂直差异较小,各个站位叶绿素 a 含量差异较明显,高栏岛东北部含量高。根据生物学参考标准,调查海区叶绿素 a 含量指示该海区属于贫营养海区。

 初级生产力估算结果显示,涨、落潮差异小,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差异较明显,初级生产力平均为 99.1(mg·C/(m 2 ·d))。初级生产力平均水平指示为低水平。初级生产力和海区叶绿素 a 的分布相似,海区 Z3 站初级生产力较低。

  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共有 3 大类 25 属 68 种,其中硅藻有 18 属 52 种;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平均为 2.53×10 6 个/m 3 ,变化范围为(0.50~4.67)×10 6 个/m 3 ;赤潮生物数量占绝对优势,个体数量占 96%。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菱形海线藻共 3 种,优势度依次为 0.456、0.238 和 0.197,数量占总数量的 90.6%。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以广温种为主。海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其原因与河口冲淡水影响有关。

  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 19 种,浮游幼体 5 类,以桡足类 9 种为最多。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00~25.0) mg/m 3 ,平均值为 17.06mg/m 3 ,高值中心位于海区北部;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25.0~155) ind/m 3 ,平均值为 75.6 ind/m 3 ,高值中心位于海区中部。浮游动物优势种有红住囊虫、长尾住囊虫、拟铃虫、网纹虫、肥胖箭虫、球型侧腕水母和半球美螅水母,优势度依次为 0.209、0.207、0.085、0.058、0.056、0.041和0.021。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平均值分别为2.53、0.928和1.24。

  底栖生物 鉴定共获生物 8 大类 62 种,其中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最多。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有:软体动物的白龙骨乐飞螺,节肢动物的刀额新对虾、亨氏仿对虾和口虾蛄,脊索动物的斑头舌鳎和线纹舌鳎。海区平均生物量为 6.09g/m 2 ,平均栖息密度为 35.8ind/m 2 。栖息密度的组成以环节动物为主,生物量的组成均以棘皮动物为主。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2.74,海区多样性一般,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偏低;底栖生物的均匀度平均值为 0.79,均匀度平均值一般,种类分布不太均匀;底栖生物的丰富度平均值为 2.37;种类丰富度偏低,主要是底栖生物种类较少不够丰富。

  潮间带生物 本次调查共发现潮间带生物 2 大类 8 种生物,主要种类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60.1 ind/m 2 ,平均生物量为 196.99 g/m 2 。各断面对海区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的种类是软体动物,第一优势种为齿纹蜓螺。

  生物体质量分析 底栖生物样品中,鱼类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均小于 1,满足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甲壳类样品亨氏仿对虾在 Z15 站的 Pb 超标,单项标准指数值为 1.07,不能满足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潮间带生物贝类样品长牡蛎(C3 站)的 Cu、Pb、Cd、Zn、Cr 和石油烃超标,单项标准指数值分别为 16.90、5.99、21.72、12.05、1.46 和 1.89;齿纹蜒螺(C1 站)的Cu、Pb 和 Cd 超标,单项标准指数值分别为 2.57、8.24 和 2.07,均不能满足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 (4 )渔业资源 2012 年 6 月,调查海区内共捕获游泳生物 50 种,其中鱼类隶属于 8 目 28 科 39种,甲壳类隶属于 2 目 4 科 11 种,未采获头足类。游泳生物的总渔获量为 83.00kg,

 平均渔获率为 20.83kg·h -1 。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 14.04 kg·h -1 ,总渔获量为 55.95kg,占游泳动物总渔获量的 67.4%。甲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 6.79 kg·h -1 ,总渔获量为27.05kg,占 32.6%。本次调查调查海区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 186.7 kg·km -2 。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约为 125.9kg·km -2 。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约为 60.9 kg·km -2 。

 2012 年 12 月,调查海区内共捕获游泳生物 50 种,其中鱼类隶属于 8 目 20 科 37种,甲壳类隶属于 2 目 2 科 12 种,头足类隶属于 1 目 1 科 1 种。游泳生物的总渔获量为 106.40 kg,平均渔获率为 26.60kg·h -1 。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 21.09kg·h -1 ,总渔获量为 84.37 kg,占游泳动物总渔获量的 79.3%。甲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 5.47 kg·h -1 ,总渔获量为 21.89kg,占 20.6%。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 0.04kg·h -1 ,总渔获量为 0.14kg,占 0.1%。本次调查调查海区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 478.7 kg·km -2 。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约为 379.6kg·km -2 。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约为 98.5 kg·km -2 。头足类平均资源密度约为 0.6 kg·km -2 。

 ( (5)

 )

 鱼卵仔鱼 2012 年 6 月,鉴定的种类共有 8 种。鱼卵方面,垂直拖网样品中,鱼卵共出现 5种水平拖网样品中,鱼卵共出现 4 种。仔稚鱼方面,垂直拖网样品中,仔稚鱼共出现5 种。水平拖网样品中,仔稚鱼共出现 6 种。鱼卵方面,调查共采获鱼卵 65 粒,垂直拖网共采获 24 粒,水平拖网共采获 41 粒。鱼卵平均密度为 8.27 ind/m 3 ,变化范围为(1.82~15.00)ind/m 3 ,变化范围大。仔稚鱼方面,调查共采获仔稚鱼 46 尾,垂直拖网共采获 13 尾,水平拖网共采获 33 尾。仔稚鱼平均密度为 3.85ind/m 3 ,变化范围为(2.50~5.00)ind/m 3 ,变化范围不大。

 2012 年 12 月,鉴定的种类共有 3 种,其中鱼类共 1 种,仔稚鱼共 3 种。鱼卵密度为 1.30×10 -2

 ind/m 3 ,仔稚鱼密度为 1.62×10 -2 ind/m 3 。鱼卵高密度区域出现在 Y3 站,仔稚鱼出现在 Y2 站。本次调查的主要种类有黑鲷和小沙丁鱼等。其中,黑鲷的经济价值较高,调查中出现的其它种类经济价值均较低。多次调查结果显示,海区鱼卵和仔稚鱼的变动主要是受季节的影响。

 4 环境影响预测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 ( (1)

 )

 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从模型验证结果可知,计算域内流速模拟验证计算结果较好,计算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运动特征。

 工程前水动力环境分析的模拟结果显示,涨急时外海潮流经三灶岛进入鸡蹄门水

 道;受地形边界控制,流向逐步往西北方向偏转,到达鸡蹄门上游,流向逐步往北偏转。断面逐渐缩窄,流速多超过 0.5m/s。落急时刻的态势则相反,从鸡蹄门上游的南流流出,受岸线影响,流向逐渐向东南方向偏转,经三灶岛流向外海,工程区域流速多超过 0.5m/s。外海则流速相对较小。由于项目所在河道宽度较窄,往下游则逐渐放宽,水流基本体现为往复流的形式。工程区域由于在小林堤内侧,因而工程区域流速较小。

 由于工程区域位于小林堤内侧,其与外海水体交换仅通过小林堤狭窄水道。因而工程前后对流速变化影响较小。涨急情况下,工程前对比点流速在 0.059m/s~0.437m/s之 间 , 工 程 后 对 比 点 流 速 在 0.037m/s~0.434m/s 之 间 , 流 速 变 化 值 介 于-0.050m/s~0.028m/s 之间。在涨潮情况下,A7-A10 位于工程区域外侧,因而前后流速变化较小,工程区域内 A6 的流速变化最大。工程前流向在 5.8°~335.6°之间,工程后流向在 6.2°~336.8°之间,变化介于-83.3°~2.9°之间,总体变化幅度较小。

 落急时刻工程周边代表点流速基本上呈减小趋势。工程前对比点流速在0.012m/s~0.484m/s 之间,工程后对比点流速在 0.012m/s~0.378m/s 之间,流速变化值在-0.106m/s~0.013m/s 之间,流速变化很小。工程前流向在 120.7°~196.8°之间,工程后流向在 120.0°~184.9°之间,流向变化介于-19.9°~14.8°之间。

 从流场整体变化的趋势看,工程实施后,对周边海域影响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工程区域范围内。涨急时刻工程海域流速变化幅度较落急时刻大。

 ( (2 )地形地貌与冲 淤 环境影响 工程前鸡啼门浅海区是浅滩淤积,年均淤积幅度小于0.01m,主槽处于冲刷区,年均冲刷幅度-0.02m,从浅海区主槽冲刷滩地淤积这一现象来看,计算符合珠江河口发展一般规律,即主槽冲刷、两侧滩地淤积的规律,说明口门存在着向外发展的趋势。工程后,由于鸡啼门主槽左岸治理开发,减少了该区域泥沙淤积,其它滩地淤积范围及幅度稍有增加,同时由于治理开发,水流集中,主槽冲刷稍有加强,但年淤积幅度和冲刷幅度变化不大。

 ( (3 )对水质环境影响 由模型计算可知,填海工程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将给周边水域带来一定的污染。从整体分布趋势看,高浓度中心点主要分布在溢流口区域。大于 10mg/L、20mg/L、

 50mg/L 的包络面积分别为 0.008km 2 、0.002km 2 、0km 2 。

 填海工程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沉降速度很快,悬浮物扩散核心区仅限于工程施工区附近。由于施工面积不大,影响范围有限,所产生的影响是暂时和局部的,加之悬浮泥沙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悬浮泥沙将慢慢沉降,工程海区的水质会逐渐恢复原有的水平。

 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会展、酒店俱乐部、广场等地所产生的废水和生产及生活污水等。采用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的排水处置系统。部分污水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对未作为中水进行利用的部分污水排至本市政污水管网。可见,本工程营运期对水质环境的影响较小。

 ( (4 )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过程对海洋沉积物的可能影响主要来自填海施工对海洋底土的破坏和产生悬浮泥沙的扩散、沉降。填海及围堰范围内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施工悬浮泥沙对水质影响主要是施工产生的颗粒物悬浮增多,其中粒度较大的泥沙被扰动悬浮到上覆水体后,经过较短距离的扩散即沉降,其沉降范围位于溢流口附近,这部分泥沙对施工区外的沉积物基本没影响;粒度较小的颗粒物进入水体而影响海水水质,并长时间悬浮于水体中,经过相对较长距离的扩散后再沉降。悬浮泥沙对海水水质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范围为0.008km 2 ,未超过三类水质标准。本工程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会展、酒店俱乐部、广场等地所产生的废水和生产及生活污水等。采用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的排水处置系统。部分污水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对未作为中水进行利用的部分污水排至本市政污水管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项目产生的其它固废设置统一的收集点,收集后外运由有资质单位处理。可见,本项目运营期不会对附近海域的沉积物产生明显的影响,沉积物质量仍将维持现有水平。

 ( (5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围堰建设及填海施工所占用的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

 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海域大部分底栖生物种类将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够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本项目护岸工程和填海工程等施工作业将产生一定量的悬沙,造成附近局部海域的混浊度增加,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对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若悬沙浓度过大,甚至会引起死亡。

 本工程造成的生物损失量包括填海和施工悬沙两环节。填海造成损失为:潮间带生物 14.9703t,游泳生物 103.76kg,鱼卵 4.13×10 6 ind,仔鱼 1.38×10 6 ind;施工悬沙造成损失为:游泳生物 0.39kg,鱼卵 7.15×10 4 ind,仔鱼 2.40×10 4

 ind。

 本项目营运期采用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的排水处置系统。部分污水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对未作为中水进行利用的部分污水排至本市政污水管网。因此该项目营运期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对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的生存影响不大。

 ( (6 )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 工程附近的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主要有:工程所在地和周边的鱼塘养殖和南海北部幼鱼繁育场保护区等。

 据调查,本工程所在地和周边有鱼塘养殖。上述养殖暂未发放《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之前该区域原有养殖已作清理,金湾区政府承诺在项目施工 3 个月前,再次协助业主清理该海域。根据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可知,填海工程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将给周边水域带来一定的污染。从整体分布趋势看,高浓度中心点主要分布在溢流口区域。大于 10mg/L、20mg/L、50mg/L 的包络面积分别为 0.008km 2 、0.002km 2 、0km 2 。因此,本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沙扩散会影响到鱼塘养殖,但是不会长时间持续影响。因此,项目施工引起的悬浮物对本工程所在地和周边有鱼塘养殖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南海北部幼鱼繁育场保护区位于南海北部及北部湾 40m 以浅的水域。根据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施工产生的悬沙浓度大于 10mg/L 的范围影响该保护区的面积为0.008km 2 ,影响程度较小,属于短期、可恢复性质,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项目施工不会对南海北部幼鱼繁育场保护区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 (7 )对防洪( 潮)的影响 本节引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所做的《珠海市木乃南游艇产业园区填海工程总体规划方案防洪论证报告》的结论。

 分别采用现状和工程后两种工况进行计算,总体上看,本工程实施后其对潮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鸡啼门口门处,其它较远的水域潮位基本不变。

 围垦区占用一定的水域面积,既减少了黄茅海纳潮容积,又增加了潮流阻力,使得附近水域流场产生变化,对河势产生影响。河势影响分析主要包括河道涨落潮量、流场及滩槽和岸线变化等。

 工程实施后,各水文组合下的流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流速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工程附近水域。主要表现为:工程西侧 0.6km 左右范围内流速减小(流速减小幅度在 0~0.5m/s 之间,大部分水域流速减小幅度在 0~0.1 m/s 之间);自工程向西超过 0.6km 左右范围水域流速开始有所增大(流速增大幅度在 0~0.1m/s 之间)。工程引起流速发生变化的范围为:东西向,一般为工程向西 2.5km 范围内,“2001.2”涨急时流速变化范围向西达到 3.7km);南北向,工程以南 4.6km 以内。

 在三组典型水文条件下,由于工程的围垦,工程后大门口水道内水流流速整体减小。现状调查,大门口水道两岸鱼塘众多,出口处已被围垦缩窄很多,需要考虑按照规划浚深扩宽大门口水道,以利于雨季排涝。

 规划围垦区上游潮流受河道边界的约束,工程前后的流态变化不大,整体流态依然平顺,流态主要变化位于围垦水域。

 现状条件下,落潮时,水流至鸡啼门漏斗湾区后水流逐步向东南方向扩散。工程后水流经由围垦区域的束窄,工程西侧的水流向西偏转,水流至工程西南部边缘是迅速向东南向扩散开来。沿工程南部边缘的水流已基本呈向东流的趋势,较之工程前,水流向东偏转。

 由于围垦区占用水域一定面积,既减少了黄茅海纳潮容积,又增加了潮流阻力,该工程实施后,鸡啼门纳潮量减小基本在 0.6%~1.1%之间,而相邻的虎跳门和崖门纳潮量略有增大。

 ( (8 )对 通航环境 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施工船舶进出施工作业区,将会暂时增加鸡啼门水道的船只数量,项目施工操作时需及时告知通航船舶,进行避让。项目施工期造成鸡啼门水道航行受阻,在鸡啼门水道内航行的船舶需谨慎行使。

 在本用海项目实施之前,建设单位需及时将作业内容及范围发布公告,制定有效

 的安全保障措施,将进出鸡啼门水道船只的航行时间统筹安排,并在附近航道等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避免对其船舶进出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5 环境风险事故分析与评价结论 本项目为珠海金湾游艇产业园游艇研发及制造项目,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均不会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所以确定本评价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项目用海风险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施工过程决堤溢流对项目用海带来的风险,二是风暴潮对工程所带来的风险。此外,本项目施工期的风险还包括施工船舶溢油事故,船舶碰撞事故等。

 计算中外溢物取船舶燃料油作为代表物质,按碰撞事故考虑,外溢量取为 10t,考虑最不利的两种组合工况进行一个潮周期(25 小时)的溢油预测。按涨潮加南风和落潮加北风情况进行计算。落潮加北风情况下,油膜主要向南扩散,而涨潮加南风情况下,油膜则向北扩散。落潮情况下,由于该航道处,流速较大,油膜在潮流的影响下,向南漂移扩散,同时,受到北风的影响,进一步使得油膜向南扩散,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油膜的扫海面积,在发生溢油开始 6 小时 15 分钟内油膜到达岸界。

 6 清洁生产分析结论 本项目提出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措施比较清楚、具体和有效,能够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情况下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其产生的海洋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项目附近区域渔业资源和环境敏感目标所受损害较小,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质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因此,本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7 公众参与调查与分析结论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民众,调查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结果比较可靠真实。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项目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项目的兴建表示支持,但也有少部分受访对象对本项目用海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施工作业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环境影响程度,特别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建设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了公众参与的有关内容和结论,对当地居民、事业单位

 和相关管理部门等的意见和建议表示采纳,并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施工过程注意海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忧。

 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项目建设能产生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营运会给项目所在海域环境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项目所在海域的属性发生改变,并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与本工程带来社会效益比较而言,这些由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在项目施工建设和将来运营生产中,建设单位也将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努力将环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这些污染防治办法与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可行的。

 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大,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营运期正式投产后,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也较小。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的管理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10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1)建议业主委托相关的环境监理机构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这样对建设项目施工期全过程监管将是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对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控制污染、改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按照本报告书中提出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从而有效控制工程的污染物排放、减轻工程建设对周围海洋环境的影响。

 (3)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阶段造成的海洋环境影响进

 行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状态,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热词搜索: 简本 报告书 游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