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理论

时间:2022-06-20 16:45:09 浏览量:

 大树理论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知识焦虑症 讲 堂 06 2019 6 7 年 月 日 星期五 邮箱:

 3213456266@qq.com □主编:郝 良 □编辑:林 海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大树理论,也就是 根本问题。为什么我会讲到这个问题,大 家有没有发现,近两三年知识付费的 APP 软件极为盛行。

 现在在职场里边达到一定收入的人, 他会突然间有严重的知识焦虑症,比如感 觉原来的知识储备不够,然后买大量的网 络课程,每天都在听、并且推荐朋友听。为 什么呢?他不是要学习,而是为了缓解一 种情绪。大家都感觉到这个时代发展得很 快,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所以有点惶 恐,他想继续再往前行、进一步的发展,需 要有人给他策划、给他领航,然后开始出现 知识焦虑症。本来你是没有的,但有人不 断告诉你,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一 些知识付费 APP 应运而生。

 现在整体大的消费模式是先营造一个 你的心理需求,然后他再给你推产品,整个 时代都是这样。比如商场,过不过 2 月 14 有什么?结果他把这个搞得很好;双 11 是 节日吗?不是。结果弄到现在双 11 你不去 买点东西,好像就不正常。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商业化时代,知 识也被商业化。商业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什 么?比如你到商场买一件西装,你选择的 永远是结果。换句话说,你选择的是商 品。他不会告诉你,这件衣服是怎么做的, 怎么样选布料,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这是商 业的一大特点。同样,当知识变成一种商 品,你获得的是终端的结果,这个知识如何 产生的?他不会告诉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中小 学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吗?就是中小学 老师绝对不允许自编教材。他是传播知 识,所以学生学得好坏在于他的知识储备, 他不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大学老师是知识 的生产者,大学老师如果拿一个一成不变 的教材去教学,是不合格的。你拿别人的 教材来教,是剽窃,大学老师是自编教材 的。所以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阶段,研 究生、博士叫研究。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根据结果推导前因,光知其然是 不行的,是通过结果推导它的所以然。

 知识分级

 把大家现在学“结果”的现象还原到一 个具体的事情上面,容易明白,叫大树理 论。比如一棵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

 叶是结果。我们绝大多数听到的知识,就 相当于每天在捡树叶。有一个词叫碎片化 知识,说白了就是碎叶化的知识,你获得的 都是知识的终端,你获得的永远只是树 叶。所以每天很忙,好像早上刷个牙的时 候听了一下,真切地知道了一个东西,又捡 了一些树叶。

 树叶的特点是什么?你获得的它很真 实,也有用,比如偶尔可以夹到书本里面做 一个书签。当一片树叶一旦和树枝脱离, 它就会迅速腐烂变质,没意义了,树叶本身 不再生产,不会因为你弄了一堆树叶回家 埋到地里,第二年还会再长出来。

 如果树叶要获得生命,唯一的办法就 是和枝联系起来。你要想把树叶繁茂一 点,其根本在于解决树根的问题。根深才 能叶茂,但是我们恰恰是不知道树根在哪 里。

 所以学知识是通过叶子,然后看到每 一个枝,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枝枝叶叶 还不是大的问题,最主要是回到干,然后回 到它的根。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知识可 以划分为几个层级:

 第一,碎片化的知识,这是知识的最终 端。比如柴火弄回家,一般的树叶不禁烧, 火也比较小。

 第二,枝的问题,分支。现在绝大多数 专业工作者在做枝的问题。比如书法学, 你在书法学里面主要是研究草书的?草书 里面你主要研究张旭?这叫枝的问题,能 研究到这样已经是不错了。

  第三,主干问题。从叶回到枝,回到 干。最简单的说法,拿一根树枝烧锅,燃烧 值要比树叶高。如果你获得的是树干,这 个树干就可以做个家具,它的持续性、永久 性要比枝、叶来得长远。那么最好的办法 是什么?

 第四,根,知识的根本问题。比如一株 树,我从中间把干去掉,只要树根保持得很 好,只要获得了这个知识,你能从根部再出 发。所以解决了根本问题,你可以长出来 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的大树。根本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 — —哲学问题。

 所以知识包括:根本的知识、主干的知 识、枝的问题和叶的结果这样四个层次。

 你一旦明白了这个知识是怎么样子的,你 在学的时候,就知道抓重点,抓根本问题, 就不再是去遍地捡树叶。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大树理论里面 的知识分级。

 本源问题

 第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 下,绝大多数人是从叶开始学的。从叶来 了解这个世界,我们获得的永远都是终端 的结果。怎么办?你就要想办法把每一片 树叶找到它的枝所在、它是长在哪个枝上 的,然后由枝与枝之间、如何回到树干上 面,然后回到树根上面,这样就把你的知识 给它系统化了。通过树叶和树枝、和树干、 和树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让你明 白我这个结果到底是怎么样找出来的结 果。也就是通过结果找到它的系统性,找 到它的因果链。这个时候你的学习也就会 超越常人的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知识的时候要强 调知识是一个系统,而不能是一个碎片。

 系统就是这个根长出来这么一个干,分出 枝,每个枝长出叶,把这个给它梳理清楚。

 脉络一清楚,你就可以提纲挈领。从掌握 知识的角度来讲,你也会事半功倍,而且你 这个知识不容易死掉,即使碎片化的东西 去掉了,到时候还可以再长出叶来。这是 大树理论的第二个层面。

 大树理论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根本问 题来源于什么?所以下面是一个本源问 题。

 从一个源头然后出来一个根本,根本 长出来干和枝,然后生出来若干叶子。那 么本源问题是什么?前面是一个系统化的 知识,到这里,它会更深入一步,就是这个 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大家知道一棵树是 怎么长起来的?比如一般情况下的树,差 不多是买一棵树根或者买一根树苗来栽, 但是人家专门有育树苗的,任何一棵树,比 如核桃树赖以成为核桃树的那个核心、那 个根据,最早是不是有一个核桃仁?那么 最早如果我获得了一个核桃仁,我把它埋 在地里,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你有这么 一个种子,叫仁儿。你要让它发芽,是不是 要选择时间?选择土壤?然后水分、阳光, 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就是天时、地利,核 心部分的这个仁儿,是人和。种子是一颗 好种子叫人和,天时是时间选择好了去种 它,然后地利是有利于它的土壤,把它们合 起来,然后种子开始发芽、生长、茁壮,就像 带孩子一样,看着孩子好像有点坏习惯,给 他纠正过来,小树苗分枝多,要给它剔掉。

 这个过程里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也是《论语》里千古争论不休 的话题。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或者一个 仁儿,往外发的时候直接发出去就行了,这 个叫直。一个仁儿能够直着长上去,它才 能够长成一棵大树,如果给它压一块石头 在上面,它长不成大树。就是当你发现你 是一个什么样的种子,你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跟平常我们讲天赋一样,叫自性。所以 这个时候就从哲学问题转化成宗教问题。

 你要考虑你的自性,你得知道你是什么样 子。

 明心见性

 昨天我跟一个刚过成人礼的小孩说,

 你自己喜欢什么,这个很关键。只要你自

 己喜欢的事是正当的,是“思无邪”的,是发

 乎你的本心的,慢慢往前面长就行了。家

 长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土壤),当他突然 “思有邪”的时候,像树长着长着会长出一

 个个支桠,眼看乔木要变成灌木了,家长这

 个时候用我们亳州话说,拿刀给他剔一剔,

 把旁边的枝枝叶叶要忍痛割爱给它去掉,

 这样才能保证它是一个乔木。

 所以自性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树木, 它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土壤是不一样 的。但首先要把这个种子选好,所有宗教 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就是让你的自性 显现出来,叫明心见性。

 如果你明白了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 么?我是为了别人,显得自己很聪明、有才 智、很俏皮、很新潮,还是要回到我的内心 里面来,我到底是想干嘛?我有什么样的 特长?我有什么样的爱好?这样你就和周 围一切东西没有关联了。否则,你是活在 别人的眼里,会活得很累。

 当我说了个笑话是为了引起别人笑的 时候,别人没笑。怎么办?北京人说,只好 自己胳肢自己,让自己笑,这就过得很惨。

 如果你是一个核桃,就不要去向往那个 杏。你看这个杏迎风飞舞,桃李春风的真 漂亮,唉叹我这个核桃怎么满脸皱纹,那就 麻烦。因为这个世界让你成为一个核桃, 核桃有核桃的功能,核桃有核桃的价值,你 没有必要像杏或者桃。

 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老是向着外部 去活,不考虑自性。看着某某某挺好,就想 跟他比;那个人打扮得很新潮,就想去学新 潮;那个人现在有个最时髦的东西,我必须 去追赶。人因追逐于外物而丧失掉自我, 这个世界甚至对他都没意义,因为他把自 己给弄丢了。

 所以我们讲大树理论,其实是谈“自 性”,即宗教问题;然后进入到枝和干,这个 叫科学问题;然后进入到根本问题,其实也 就是哲学问题。

 明白了知识分级,你就可以想办法避 开碎片化的知识,找到它的根本知识,然后 从这里面找到它的内在的系统性,把它梳 理清楚,通过这些学习找到自己的自性,你 就可以安身立命,就会不焦虑。你看什么 东西都是喜欢的,因为你保持着你自己,你 会发现这个阳光不是只照桃树,也照到我 这棵核桃树上面;空气中有水分,桃树吸 收,核桃树也照样吸收,这个世界一切都变 得那么合理,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给 你准备的,最终你获得的是一种真正的自 由。

相关热词搜索: 大树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