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学案例分享三篇 幼儿教学案例10篇

时间:2021-10-26 09:58:10 浏览量:

院校教学案例分享三篇

  【篇一】

  《cad/cam 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课程关联性不强等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为改变这种现状,研究了目前《cad/cam技术》的教学现状与实践教学问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cad/cam 技术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提出了cad/cam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给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

  机械《cad/cam 技术》实际上是依托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基础上的一门专业课,应用相应专业软件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一门专业课。对机械《cad/cam 技术》课程的改革,应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cad/cam 技术》教学计划的改革

  机械《cad/cam 技术》课程现行教学计划中,教学总学时 40 个,理论学时 20个,上机学时 20 个;考核方式为考查。在后期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很高,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建议将上机课时总量调高。同时,要考虑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连贯性,建议增开该门课程课程设计同理论教学应安排在同一学年的同一学期,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为总学时 40 个,理论学时10 个,上机学时 30 个;课程设计 2 周;考核方式为考查。

  二、《cad/cam 技术》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实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理实结合的紧密性,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可以和教材不完全一致,而这也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只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机械《cad/cam 技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和教材要完全一致,分为概述、《cad/cam 技术》基本理论、软件基础

  、软件应用几个部分。在教材的编写思路上,主要以点、线、面、实体为主线,知识间的衔接性不强,知识点主次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的调整中,主要考虑为后期的竞赛制考核提供系统的知识架构,熏陶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应用模块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教授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教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大模块:熟悉绘图软件绘制五角星、绘制空间线框模型、绘制相交曲面模型、绘制实体模型、实体的仿真加工、机械结构创新设计。以模块的形式介绍零散的知识点,虽然不能将所有知识点全部加以说明,但是学生可以从应用的角度,体会各知识点的学习重点,快速掌握知识点应用环境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机械练习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典型形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传统教学以教师教学思路为指导,不提倡学生无方向的自主思维,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内容的解决方法,不注重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此外由于实训条件所限,上机实验教学还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不能同步实践的问题,不能起到较好的实训效果。

  通过怎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讲授不再乏而无味,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探索的方向,首先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安排两节上机连续上课的形式,使学生由学到练一气呵成,对课上的疑难点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建议课程设计环节也在教学结束后马上进行,让学生对知识做到熟练和透彻的理解。其次,在教学内容调整中,我们将分章节的知识点讲解,将软件应用的知识放到上机课上来完成,理论课程主要对实体的仿真加工相关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调整为系统性更强的模块化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思路更清晰,整体观更强,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命令的某一种功能会不会的狭隘空间里。最后,在教学的测评方式上,由原本的出勤和作业成绩、上机成绩综合成课程成绩的方式,转变为上机成绩和校工厂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仿真制造技术及实际零件的加工操作过程。让学生毕业后既能够从事设计行业的工作,也能够从事实际应用行业的工作。

  四、考评方法改革

  考评方法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考评方法在调整前是以出勤成绩、作业成绩和上机成绩相结合而给出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虽然能反映出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只是以完成各项要求为目的。考评方法调整后,以学生主动学习、互相帮助为目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学习,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的考评方法是:首先,平时的上机随堂测评中,就以小题目和指定时间完成等方法,作为该课程主要的上机成绩。其次,根据上机虚拟加工仿真,让学生在校工厂中,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根据其完成情况作为该课程的另一部分重要成绩。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组进行,方便讨论和研究,同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并加深彼此的了解,有助于知识技术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真正能力的提升。

  【篇二】

  建筑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的对象是大一的新生,新生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认知度几乎为零,学习本门课程不仅仅是讲授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筑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这门课程认识不足

  学生们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会掉以轻心,认为我在初中高中就学习过这些知识,没什么难的,以致于到学期中间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不知道学习制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甚至出现误区:设计人员会画图就行,我们以后不会去设计院工作,制图这门课程可学可不学;不知道按图施工的重要性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2)教学实效性较低

  这门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授课授到气喘,学生认为无聊乏味,久而久之,学习效率越来越低,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制图课程与制图实训分离

  人才培养方案将建筑工程制图与建筑工程制图实训作为两门课程实行,这样容易导致制图实训只是简单的临摹,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4)学生不注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空间想象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在学期初学生看不到成效,感到所学知识无用。所以投影知识的教授至关重要。

  (二)对建筑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方法

  (1)将这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建筑工程制图与建筑工程识图两大部分进行讲授。

  根据学习的目的性不同,将建筑工程制图分为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工程识图,建筑工程制图这一部分主要服务于后期课程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比如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绘制房屋的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设计理念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图样的线条分明,整洁度,尺寸准确度也占了一部分的比重;建筑工程识图主要应用于后期的实践工作,图纸作为工程技术界的一门语言,实际工程项目中必须做到按图施工,而且能够准确无误读懂图纸并指导工人施工,这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技能,建筑工程识图部分主要服务于为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制图由绘图基础、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工程立体投影(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和轴侧投影几部分组成。核心知识就是点线面体的投影的视图。

  建筑工程识图由剖面图和断面图,建筑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结构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几部分组成。除了着重讲解识图部分的基础知识,还会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比如课堂上识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实例(某砌体结构住宅楼施工图、某框架结构综合楼施工图、某剪力墙结构住宅楼施工图)。

  (2)将建筑工程制图教材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建筑工程制图教材前半部分教学以学生为主,引导式教学,着重讲解点的三面投影,学生打好这部分基础以后,我会将课堂交于学生,运用点形成了线,线形成了面,面形成了体这个基本导线,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画图,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堂效果明显,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玩弄手机,每位学生都是绞尽脑汁在思考怎样画出投影图。教师的角色就是把控大局把控时间,我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进了我的课堂刚开始肯定是痛苦的,但是坚持两周你们会由衷的感到快乐而且充实。我的教学宗旨是我的学生来到我的课堂不仅仅是来学知识的,而是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建筑工程制图教材后半部分教学的前期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难免生疏,加强这块理论知识的讲授,为识读图纸做好准备。后期识读成套图纸,可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胜出的一组加平时成绩 10 分(在平时总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 10 分);最后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相结合进行授课(比如绘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楼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3)考试环节改革

  试卷附带成套的建筑施工图,在常用题型(如填空、简答、绘图)的基础上加入识图题,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出卷难度大,而且需要熟悉建筑 cad,**年--**年的第一学期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6 级所有的本科新生中进行了试改革,考试试改革出题的题量偏大,对本门课程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能够在正常考试时间内完成答题,**--**年上半学期进行了正式改革,考试试题的题量我适当减少了一部分,考试成绩整体不错,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除此之外平时成绩从 20%提高到 30%,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即使考试发挥失常,也能保证学生的及格率。

  总之,建筑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并且是他们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着重考虑了学生的心理过程,大一虽然学习知识很重要,但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是重中之重,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三】

  基于创新实验室培养大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以认真分析目前实验室建设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据此探讨如何在新建的创新实验室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策略。

 我们将首先分析大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结构,内容主要涉及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反思和评价能力,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另外,为了正视现实问题,解决目前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论的视野和高度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认知和能力的理论,己成为指导教学研究与实践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再者,勃勃兴起的非线性机制的自组织理论,从自然科学的新视角出发,成为指导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理论。最后,探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室建设策略。

  一、通过创新实验室加强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当今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针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针对我国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性质、作用、增长方式及其获取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和教学方式、方法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该转变其教育观念,使整个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服从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室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训练模拟技术等,促使教学方式向全时空、交互式、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展示了广阔的空间。但是,通过对**科技学院教学计划的调研我们发现,比如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验内容,其实验学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设计型或者综合性的实验来说,它所需的学时数往往难以确定,这样,我们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能随时做实验、随时搞科研的开放的实验环境,开放实验室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这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在实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结合具体教学加大选修课和实验课的比重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课程本身的要求和特点,调整实验学时和理论学时的比重,适当的增加实验学时和课程设计的学时。一般地,含有实验环节的专业课程实验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 50%,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课题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实验学时的增加可以让更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动手能力。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把传统灌输式教学思想转换为创新性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课堂中给学生营造发挥个性的空间,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一,营造蕴涵创新精神的校风学风。比如,作为我国最知名学府的北京大学一直遵循着“空气育人”的理念;哈佛大学的校风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努力,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岗素,注意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这都充分体现出了其创新教育的思想,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首先,要提倡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其次,在学术活动中要反对学术腐败,树立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第三,改善校园文化结构,将学术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再次,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的投入。为了方便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体系稳定且形式多样的活动基地。首先,要有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厅等科技创新的学习基地;其次,要有让学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的基地,比如:开放式实验室、机房等,使学生能够非常方便的做实验以及进行上机操作等;最后,要有产学研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相关的场所,方便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

  1.开放形式

  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应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的实验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必须把实验室开放,让学生能更自由的使用实验室以利于对他们的培养。创新实验室开放以项目驱动,老师或学生填写创新实验项目申请表,报实验中心审批,老师把创新实验项目任务计划下达到学生手中,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在某一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结项上报实验中心审批。

  工科专业教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精讲多练,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把基础理论和知识变为一种熟练的技能。所以工科专业相关课程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建一个让学生自由申请、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环境,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创新实验室实验开发也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如增加设计型综合实验、小型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开放实验,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放实验的内容

  (1)基本技能训练型的实验:学生自己准备工具和材料,熟悉和掌握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独立完成实验指导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以进行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2)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学生通过系列实验和各种实验操作,进一步熟悉各类型仪器的使用,掌握各项实验技术与方法,掌握各种实验手段,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参与科研型的开放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课题,如何搞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风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4)学生自选课题型的创新实验:在自主性实验中,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学生必须独立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修改完善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打算,选择课题方向,搜集资料,掌握技术,以便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第二课堂的组织

  第二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提供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

 1.建立兴趣小组

  学院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以及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按照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专业方向一致的原则,给每个学生分配相应的指导教师,让各个指导教师对自己小组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也可以组织各种与该组专业方向有关的课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兴趣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实验室,鼓励实验室老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工作中,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良好条件,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在各种实验平台下开展相关的实践和创新研究工作。

  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尤其是交叉领域。因此,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学院根据信息工程学院固有的学科以及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紧密的交叉学科的划分方式,按活动内容综合划分为以下三个宽(泛)学科领域的兴趣大组,并各下设若干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兴趣小组:

  (1)程序开发类活动小组:本类活动小组主要针对信息工程学院固有的学科知识进行诸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等。

  (2)嵌入式系统设计类活动小组:本类活动小组主要进行嵌入式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由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涉及计算机、电子等多学科领域,所以本类活动小组除了学习计算机相关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知识外,还应补充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设计、嵌入式开发等偏电类领域的课程。

  (3)机器人设计类活动小组:本类活动小组主要进行机器人的研发和技术应用,机器人更是体现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学科交叉显得更为突出,因而,本类活动小组不仅强调计算机编程,还着重强调机械设计、传感器、电子控制和微控制器系统等知识的应用。

  2.开展学术讲座及研讨班

  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积极的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和专业学术研讨班,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校也根据所开设的专业情况,不定期地邀请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及研究领域有特长的教授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当前相应研究领域的新技术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也会不定期的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老师们积极的和其他院校的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取其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另外,通过开设研讨班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

  3.学生参与老师科研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所以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且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和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两个开放的实验室,以供学生们做科研工作之用。另外,学院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选拔了一部分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成立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一起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科研项目的工作全过程,所以他们对整个科研工作的实施步骤和方法也会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对他们以后踏入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4.社团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信息工程学院主要是在晨曦软件协会中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团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信息技术大赛、电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ppt 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创意设计大赛等,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5.组建学科竞赛集训队

  通过日常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针对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类相关的学科竞赛,在竞赛前期选拔队员组成临时集训队,备战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为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课堂建设成果

  信息工程学院在院长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员工都很重视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始终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放在首位。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院始终本着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主动的把他们的特长和才能展现出来。

  1.组织各类兴趣小组

  在专业课老师的引导下,我院在校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与微系统实验室组织了 c++程序学习小组、android 手机软件开发兴趣小组、嵌入式软件开发兴趣小组和机器人开发兴趣小组,全院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有百余位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学生还自发组织了java 学习兴趣小组和.net 学习兴趣小组;有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形成了良好的专业课学习氛围,“以老带新”实现了各类兴趣小组的健康、循环发展。

 2.学科竞赛大放异彩

  由于各类兴趣小组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在竞赛的组织上不再捉襟见肘,同时也为好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五年来,我院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微软校园之星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3.科研热情高涨

  依托学院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晨曦软件协会和科技创新协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各类学术讲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平台,多人参加了由我院专业课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中。

  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一)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其核心是要确立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快我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把“为教师提供一流服务”作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在考虑问题、计划工作时要以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为重、为先。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意味着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化。在学校实验室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致力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始终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转变.

  其次,完善学术团队的激励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加人实验室创建团队中,必然要在学校政策和考核机制中体现出来,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要将个人业绩与团队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构建实验室团队考核指标要将能团队的组成和效益进行细分,使其反映实验团队的价值。

  (二)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二是共享资源的公开。

  首先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创新、提高办学效益。而日前学校中大多数教学资源分属于各学院或部门,如大型仪器设备分配后通常归各学院的实验室所有,即使在闲置期间也不能由他人使用,甚至出现单人专用的现象,仪器设备的使用封锁在小团体或个人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其利用率低和重复购置的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物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方便”的旧观念,从全局的层面上看待物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力资源共享及其管理机制的建立不是某一部门的行为,而应是普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现,必须以更新旧观念为先导。另外,建立共享机制不是简单地将物力资源集中起来,而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使用上的开放。

  其次,共享资源信息的公开传播。实验室资源不仅可以实现校内各部门共享,也可实行对外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贴实验室资源的。而采取这些措施的前提是使共享信息得到传播,包括校内公开通知和宣传。共享资源信息的公开传播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若信息没有流通,没有人了解有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就不会有人来提出共享要求,使共享无法实现,最终使资源共享变成了一种口号。

  四、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为了在创新实验室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项目组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

  第一,分析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及其相关教育理论依据;

  第二,从分析目前创新实验室的问题出发,怎样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大学实验创新教育功能与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从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平台;

  第三,探讨了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建设及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问题

  通过一年的探索研究,基本构建了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电气相关专业以及机械相关专业为主的工科学生的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评价体系,基本实现创新实验室资源共享、满足交叉学科的创新项目的研发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学校特色,在实验中心的指导下,依托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依托创新实验室进行相关科技创新活动、举办科技创新交流讲座,指导我校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的研发、科研论文的撰写,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我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参与学生创新能力考核。

  通过此次研究,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工科专业将因此受益,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直至辐射我校所有专业,预计受益人数将超过 50000 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三篇 教学案例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