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建筑行业十四五献策

时间:2021-10-21 13:31:09 浏览量:

 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蓄势起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 xx 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重要时期,也是 xx 区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 xx 区发展和改革局启动“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任务部署,落实关于“十四五”建筑业专项规划研究编制的工作要求,我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论证,依据《xx 市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xx 市 xx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上位规划,衔接 xx 区各重点专项规划,结合全区建筑业发展实际,高起点谋划 xx 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组织编制本规划,助力开创全区建筑业“作品-产品-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为推进 xx 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赋能增效。

 一、“十四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面临困难和挑战 1.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建筑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将放缓。同时全球经济因疫情影响 步入拐点,我国经济也因贸易摩擦、疫情影响等因素迎来更大的挑战,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存在不确定性,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对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行业发展的建筑业来说形势不容乐观。

 2.建筑业仍存在生产方式粗放的传统弊病 当前建筑业仍相对落后的建造方式、粗放的生产方式与髙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建筑业科技投入、行业信息化程度低下,建筑科技创新水平和建筑工业化水平依然不高。同时我国建筑工人“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工业素质偏低,未来相关企业可能长期面临“用工难”问题。因此如何克服建筑业传统弊病,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3.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要求更高 随着国民经济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推进,BIM、GIS、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对传统建筑业带来巨大变化,也对建筑企业的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带来更高的要求。目前 xx 区大部分建筑业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各环节的能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还具有一定差距,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建筑业市场中仍面临一定挑战。

 (二)发展环境和机遇 1.“双区驱动”为 xx 区建筑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十四五”是 xx 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 要时期,也是 xx 当好“西协”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xx 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的攻坚时期。“双区""利好叠加、“双区”驱动使得地处湾区核心的 xx,将在未来湾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迎来重大利好,进而为 xx 区建筑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支撑。

 2.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带来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成熟,智能建造是技术发展、政策扶持、行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国内外技术革新进一步加快,智能建造的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今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该意见指出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以达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3.新基建助力建筑业产业调整创新升级 随着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 基础设施作为支撑。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建设投资发展的重点。新基建未来建设前景广阔,与建筑业联系紧密,可参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随着“新基建”体系的搭建完善,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带动新一轮产业的业态模式创新,提升建筑业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带来数字化转型、产生新兴经济增长点。

 4,科创智造和新基建建设为 xx 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基础 xx区多年来拥有优异的科技创新、高端智造发展环境。2019年 xx 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 xxxx 亿元,占全市 xx%以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产值均占据 xx 市 xx%以上。xxxx 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xxxx 家,连续多年全省第一。预期到“十四五”期末 xx 区将形成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以上机器人、无人机、激光等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与高端智造的发展,将在“十四五”期间为全区建筑业转变建造方式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同时近年来 xx 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发展浪潮,今年获评全国唯一区级工业互联网专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 60%以上企业已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类产业活动,2019 年全区 5G 网络建设和创新应用领跑全市。预期到“十四 五”期末 xx 区将建成 1 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 1 万家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对新基建建设的投入也势必带动全区建筑业规模的增长,也为全区建筑业产生新兴经济增长带来发展支撑。

 二、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 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工作部署,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 xx 区战略发展定位、政策优势、科技创新发展土壤和优旻的生态环境,以加快建筑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精细化步伐,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以建筑科技引领和支撑 xx 建筑事业发展,增强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做强做实 xx 区建筑业,打造“xx 建造”品牌,争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高地,为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质发展 推动建筑业发展、质量与速度有机统一,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产业多元化等实现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积极创建技术水平先进的工程项目,支撑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 强化创新驱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关键,实现价值创新。

 3、坚持协同共享 促进产业资源共享与协同循环,联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专业技术服务等横向产业,整合资源以满足建筑行业多样化需求,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4、坚持绿色发展 以发展绿色、智能建筑为方向,提升绿色建造能力,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建筑业从粗放增长型向高效集约型方式转变。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应紧紧抓住智能建造与新基建发展的新浪潮,根植 xx 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土壤,抢抓“双区驱动"机遇和 xx 新一轮城建契机。借助“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优势,打造大湾区智能建造高地;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展示平台优势,打造全市建筑科技产业化战略中心。

 2.具体目标 ——强集群,做大做强产业高地。重点引进和利用外地优 势企业,鼓励 xx 区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充分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有序引导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打造形成千亿级建筑业产业集群。

 ——促协同,打造产业生态体系。重点针对建筑产业链补链,发展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关键产业环节与核心技术。围绕建筑施工、安装与装饰等传统建筑业,打造相关服务业、相关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建筑产业生态体系。搭建多主体协同的建筑科技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产、学、研、科、智、社”一体的建筑科技创新产业联盟。

 ——优结构,投入要素高质发展。引导扶持企业资质升级,促进专业化特色型专业承包企业发展。强化建筑人才队伍培育,加强产业工人信息化管理与职业技能,工人岗前培训、施工现场工人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o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建筑科技孵化中心等建筑科创载体。巩固建筑业核心技术,稳步拓展国内市场。

 ——塑特色,培育 xx 建造品牌。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和BIM 技术,推进钢结构装配式应用发展,培育形成科技研发类、工程应用类装配式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动重点区域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形成绿色建筑集群。积极培育本地重大工程发展为优质工程,逐渐打造形成“xx 建造”品牌。

 ——补支撑,健全支撑搭建平台。发挥引领与杠杆作用,健全形成多层级、覆盖面广的建筑业扶持政策体系、实施保障 体系。优化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市场开拓服务、创新研发平台、财政支持服务、人才开发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五大平台”。强化龙头建筑企业引领,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空间集聚。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强集群,做大做强产业高地 1.引入龙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 大力引进引入高资质、实力强的大型建筑业国企、一级施工总承包以上资质企业、甲级以上勘察设计企业和行业领先的建筑科技企业,积极引进在 xx 区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外地大型国企或工程管理状况良好的企业。对符合条件落户的建筑业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奖励政策,对搬迁至 xx 区或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给予地价补贴、办公用房补贴、租金补贴等补贴政策。

 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协调安排区域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区,支持 xx 区建筑业企业总部办公、科研、培训基地建设办公楼宇,发挥总部经济效益。引导建设建筑业重点楼宇(园区),对经市、区认定的建筑业重点楼宇(园区)给予经营奖励。

 2.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差异竞争 鼓励具有条件的大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勘察设计企业联盟协作,通过收购、兼并、改造、重组等方式发展成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鼓励工程建设项目釆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大型建筑业、勘察设计企业充分发挥主业的专业优势,打造差异化 竞争优势;在做优主业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前端技术研发、管理与设计,以及后端的运维、资产管理等环节。积极引导企业整合工程建造承包资质企业向建筑劳务企业转型。指导部分中小型、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企业等方向转型。支持掌握绿色施工技术、裝配式施工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新技术的建筑承包服务企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差别化发展,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相互支持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的协作化。

 (二)促协同,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1.引入智能建造关键环节,推动行业变革 充分整合 xx 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势,协同引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关键产业环节与核心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推动 xx 区建筑行业变革,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建筑产业链条补链强链固链,促进服务业、制造业与建筑业的协同发展。相关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发展勘察设计、全过程咨询、劳务管理服务和供应云平台服务等工程服务业,重点培育智能建筑运维、相关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环节。相关制造业重点鼓励节能环保建材、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发展,鼓励发展大型智能化工程装备、智能建筑相关设备与控制 系统的研发与生产。

 2.引导建设建筑产业联盟,成型行业体系 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大学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搭建 xx 区建筑科技创新产业联盟。以全区建筑产业为核心,加快培育建筑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搭建集“产、学、研、科、智、社”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平台。鼓励支持加盟企业或将总部研发迁至 xx 区并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促进 5G、BIM.智慧城市等新型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提升 xx 区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致力将 xx 区建筑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打造为国内最优秀的行业联盟。

 同时由政府引导,鼓励以产业联盟为主体,重点建设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基地、装配式建材研发与生产基地、绿色建筑与能源利用基地等研发与生产基地,搭建检测中心以及智能建筑、建筑工业化BIM研发中心等先进技术中心。依托科技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提供金融、知识产权、展示推广等服务,推动全区建筑科技产业化以及科技应用创新。

 (三)优结构,投入要素高质发展 1.扶持资质升级,培育特色领域 扶持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推动引进的外地大型建筑企业高等级资质落地,稳步推进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一级以上资质落地。引导企业重视资质晋升,提升发展层次,促使一级资质企业提 速发展,通过资产联合,向总承包特级资质进军,重点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积极发展专业承包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鼓励运行质量较高的总承包企业建立专业化子公司,支持现有的专业承包企业向“专、精、特、新”的目标发展。重点扶持和鼓励智能建造、新基建、环境工程、消防安防相关的资质升级。

 2.强化人才培育,打造专业队伍 加强建筑业人才职业教育,加快全区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基于 xx 区现有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建筑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技术学院等建设建筑工人实训基地。以实名制管理为基础,按照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一体化装修等新工艺新技术应用需要,结合人脸识别、大数据管理等手段,对全区建筑劳务工开展差异化、系统性的精准培训。

 结合 xx 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强化对全区建筑产业工人信息化管理。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在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工人用工服务平台,实时、动态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全区劳务用工市场规范化、透明化、信息化。

 加快培育多层次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劳务工星级评价制度,打造具有 xx 特色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建筑产业人才队伍。倡导“建筑工匠”精神,加强工程建设行业技能人才住 房保障。

 3.促进校企合作,搭建科创载体 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引导建筑企业与 xx 大学、xx 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等院校及建筑科研机构建立建筑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掌握建筑行业发展前沿信息,促进建筑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积极宣传推广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关注技术攻关、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智能控制和优化、工程质量检测、数据釆集与分析等建筑科技创新环节。

 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充分落实《xx区关于创新引领发展的实施办法》,为建筑业及相关行业企业在基础研究、信息化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面提供资金奖励的指导。通过资金奖励、技术指导等鼓励举措,支持企业申报完成国家级、省级工法,并申报xx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有序引导企业、院校与科研机构共建建筑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智能建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建筑科技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并给予用地、产业用房、租金、税收等方面优惠与支持政策。

 4.巩固核心业务,拓展外地市场 巩固 xx 区建筑业核心技术。重点扶持竞争力强、特色明显 的装修装饰、道路照明、水利水电等专业领域能力,攻关核心技术形成建筑业细分领域专业技术集群,形成行业标准,掌握市场主动权。推动核心业务智慧化深度发展,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发展技术推广服务。鼓励专业承包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其研究开发绿色施工技术、城乡建设信息化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有偿推广使用、产品研发成果转让、咨询、设计和投融资等业务。

 鼓励重点建筑业企业紧跟国家战略巩固拓展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建设、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研究,在巩固省内市场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头作用拓展外地市场。做好服务保障。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为区内建筑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强化多部门协作,充分展示营商优势,健全激励机制,保障 xx 建造走出湾区,辐射全国。

 (四)塑特色,培育 xx 建造品牌 1.培育高标示范,打造绿色城区 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和 BIM 技术发展,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区人才安居和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釆用钢结构。积极指导培育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重点针对大型人才保障房、基础教育类、医疗卫生类项目等争 创示范项目,对获得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的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鼓励在装配式建筑、管廊建设领域率先釆用BIM 技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积极扶持产业现代化优势明显的建筑企业,打造科技研发类、工程应用类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高标准推广绿色建造技术,打造绿色生态城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为重点,提高全区公共建筑能效水平。规模化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新建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项目全面按照国家二星级或 xx 银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重点以基础教育类项目和医疗卫生类项目作为绿色建筑示范,打造高星级“绿色校园”、“绿色医院”。以重点片区公共建筑和有条件的居住建筑,试点并推广国际认证和健康建筑认证。开展 xx 中心区、xx 港地区等重点片区绿色生态城区研究,打造绿色建筑集群并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既有社区开展市级绿色物业管理项目申报,对项目申报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2.对标先进技术,培育标杆工程 培育一批设计水平领先、绿色技术先进、工程建造现代化的标杆工程与地标建筑,展示 xx 形象的同时打造“xx 建造”品牌。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加强创优过程的施工现场指导,提高创优成效和工程质量水平。重点推动 xx 区重点片区建设项目、重大道路交通工程、大中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和 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积极创建优质工程,支持新建社会事业类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创建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省建设工程金匠奖等,逐渐打造形成“xx 建造”品牌。

 积极培育本地重大工程发展为优质工程,把每一个标杆工程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孵化器,通过标杆工程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并向全国辐射。同时发挥标杆工程的示范效用,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 xx 建筑企业的普及应用和在具体建设项目的落地。

 (五)补支撑,健全支撑搭建平台 1.健全扶持政策体系 结合《xx 区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和更好服务城市建设的实施办法》要求,在落户鼓励、搬迁奖励、工程发包奖励、产业园区规划容积率奖励、人才奖励、融资奖励、企业上市培育奖励、提质创优奖励、招商推荐奖励、产值规模扩大奖励、特大型建筑业企业特殊支持等相关奖励措施基础上,持续完善建筑业奖励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建筑科技创新专项扶持奖励,用于奖励创新研发平台搭建、研发成果转化及相关标准制定等。建立专业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奖励,用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优秀设计项目等示范奖励,发挥引领与杠杆作用,形成多层级、覆盖面广的政策体系。

 同时釆取经济、财税、行政等多种形式的政策工具,如财政直接补贴、税收地方留成返还、行政“绿色通道”等。政策对 象涉及建筑市场的设计、建设、施工、监理、检测等多个主体,从多个环节消除行业发展障碍,引导行业快速发展。建立政策实施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过程保障,确保政策落地并发挥实效。不断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形成政策发挥实效的源头保障。

 2.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以建筑行业协会、智慧住建平台等行业支撑为基础,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搭建包括市场开拓、科研设计、部品生产、物流配送、施工监理、运营维护等领域的建筑业企业合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上下游延伸,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融合发展;搭建市场开拓服务、创新研发平台、财政支持服务、人才开发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五大平台”,为全区建筑行业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行业协会为载体,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建立宣传平台,制作优秀宣传作品,打造 xx 建筑产业集群公共品牌“xx 建造”。

 3.建设产业园区载体 以 xx 城区新一轮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坏境,“筑巢引凤"引进国内外建筑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通过龙头建筑企业引领,带动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进驻,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空间集聚,建设 xx 区建筑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创新型国际建筑科技产业化战略中心。同时依托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通过升级改造释放存量用地,汇聚建筑业相关科研机构、髙校和 高端人才,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集成示范地,吸引国内外建筑企业和顶尖团队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建筑科技研发成果加速实现产品化、产业化。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的监督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落实各发展措施的牵头单位和参与部门;加强本规划对全区建筑业发展的指导与统领作用,做好与国家、广东省和 xx 市相关规划的协调和配合。

 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扶持 xx 区建筑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结合 xx 区实际情况,探索实践相关试点工作,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政策与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二)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利用区智慧住建平台,完善建筑行业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建设,建立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联动管理机制。加强建筑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打击建筑业违法犯罪力度,坚决打击围标串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和低价抢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服务,营造务实高效的管理服务环境。结合行业发展 实际,加强对建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时引导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市场定位,帮助企业解决在改革发展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强 xx 区建筑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和推动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各方矛盾,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鼓励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智慧,全员动员、积极行动。成立 xx 区建筑业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的专家智库,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为本规划的更好实施建言献策。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等媒体和渠道宣传有关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利用xx 区会展平台资源组织举办相关展会和重要论坛,加强对全区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的宣传展示,让社会公众更方便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

 (四)强化监督实施 各职能部门要遵循“动态管理、分批落实、试点先行”的原则,细化本规划方案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发展措施的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和 具体实施举措。

 树立政策导向,建立考评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 任务列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体系。突出对履行服务职责方面的综合评价,引导各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以监督考核促相关部门加强工作总结,提炼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建筑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效应。

  以下内容供参考:

 福建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福建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回顾过去五年建筑业发展历程,理清未来五年建筑业发展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住建部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建筑业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建筑业产值日益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7〕136 号),大力拓展省内外市场,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5.6 万亿元,年均增长 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5 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1.72 万亿元,占全省 GDP 的 9.4%,年平均增幅 4.76%。“十三五”期间,全省工程勘察设计营业收入 650 亿元。2020 年完成建筑业产值 1.32 万亿元,是 2015 年 7606 亿元的 1.74 倍,排名全国第 6 位,实现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 10.5%,较“十二五”末的 8.7%提升 1.8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累计上缴税收 1606 亿元,为全省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重点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涌现一批能够承担高大精尖项目的龙头企业。2020 年,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已有 21 家,较2015 年增加 16 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已有 526 家;2020 年实现建筑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建筑业龙头企业达到 11 家,超 10亿元的建筑企业 311 家,较 2015 年增加 134 家。重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向投资、建材生产、工程总承包领域延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2020 年特一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 7346 亿元,占全省产值的 56%。全省现有甲级勘察单位 49 家,甲级设计单位 198 家,资质范围涵盖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电力等行业,基本具备了承接各类省重点工程、大型工程勘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向投资、建材生产、工程总承包领域延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建筑业企业还积极走出境外发展,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管理服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突破,2020 年营业收入达到 15 亿美元,比 2015 年增长 61.3%。

  (三)装配式建筑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累计开工 2800 多万平方米,装配率平均达到 25%以上,一些试点项目装配率达到 55%以上。累计已有 6 个地市建成投产 19 家预制混凝土构件(PC)生产基地,年设计生产能力达 309 万立方米,实现 PC 构件供应全覆盖;累计建成 25 家钢结构生产基地,年设计生产能力达 169万吨;已有 10 家企业被住建部认定为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累计编制装配式建筑的地方标准及图集 24 项、省级工法 22项,标准体系日臻完善。累计建成 9 家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基地,培训产业工人 2300 多人,队伍能力得到提升。累计组织 7 场装配式建筑现场观摩会,观摩人数 9000 多人次,通过东南卫视、福建日报宣传装配式建筑,组织拍摄了《八闽大地兴装配》专题宣传片,扩大了装配式建筑影响力,公众认知度逐步提高, (四)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稳步推进 作为全国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八个省市之一,2016-2019 年试点期间推进了 104 个工程总承包试点项目,重点在政府投资项目开展试点,为全面推广工程总承包制积累经验。深入全面总结试点经验,2020 年出台工程总承包招投标规范性文件,公布《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标准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规范了适用范围、资格条件、评选办法、合同条件、承包方式、费用组成等,推行工程总承包模拟清单计价规 则,细化防超限超概责任,试行施工过程结算。持续推动工程总承包推广应用,各地共落实 600 多个工程项目实施工程总承包。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政策文件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组织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政府投资项目先行实施。

 (五)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十三五”期间,起草《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纳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推动新建建筑从绿色建筑标准试点阶段到全面执行转变,全省累计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 1.2 亿平方米。全面实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地方标准,节能超 65%。进一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累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面积近 800 万平方米。组织完成省直机关、省属医院和高校节能改造示范 20 多个,实施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 100 多个。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 300 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建立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方法,鼓励本省建材生产企业申报高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全省共有 35 项绿色建材获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六)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强化 “十三五”期间,建立实施五方主体法人授权书、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督促落实五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严格实施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和责任主体黑名单制度,加强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将 企业履行质量安全职责情况作为信用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成果与工程招投标、评先评优等挂钩,让企业“今天的行为决定明天的市场”。加强施工图市场质量管理,建设全省统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数字化审查系统,实现施工图设计文件全流程数字化办理和网上留痕。开展建筑施工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除一批质量安全隐患,加强对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监管,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建机一体化管理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列入全国试点。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将项目考评结果作为企业考评的主要依据。

 “十三五”期间,将 142 家企业和 403 名责任人列入省级质量安全“黑名单”向社会公开曝光并实施惩戒。“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有 14项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93 项工程获“闽江杯”省优质工程奖,362 项工程获省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优良项目称号,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三捷河保护与活化项目等 81 项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企业创建优质工程积极性增强。为把福州打造成全国优秀建筑设计永久颁奖地,2017 年、2019年度全国建筑设计创新创优大会暨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展示交流会在福州成功举办,会议邀请 10 多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院士到会交流。在福州三坊七巷设立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展示馆,是集建筑展览、论坛、沙龙、交流于一体的设计师交流基地、海峡建筑师家园、面向国际化建筑设计行业交流窗口。

 (七)诚信体系建设与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十三五”期间,开展建筑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造价咨询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将信用评价成果与业务承接挂钩,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造价咨询企业和招标代理机构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业绩补录专项治理,严肃处理补录业绩造假行为,将利用虚假工程业绩骗取企业资质的企业纳入建筑市场黑名单管理;开展违规“挂证”清理,通过社保整改或注销注册方式共计整改 4 万余人次。“十三五”期间,完善工程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 4 类保证金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工程担保、保险制度。在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试点施工项目贷款,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减负。稳步推进定额市场化改革,简化工程类别,推行全费用综合单价和人工费计价法,劳保费并入人工费等不再单列,定额水平均衡并贴近市场,基本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八)招投标机制不断健全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体系,鼓励发挥大师引领作用,支持院士、大师参与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观地区的建筑工程和省重要大型工程。“十三五”期间,共有 200 余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采用直接委托和邀请招标方式由院士、大师领衔设计,带动了我省建筑设计理念进步。取消省外建筑企业入闽备案管理,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全面实行施工招投标网 上公开运行机制,实现全省施工招投标监管办法、交易规则、评标办法“三统一”,规范类似工程业绩设置,完善项目报建制度,建立了“3+2+1”的施工招投标制度体系,招投标信息网上全面公开。出台施工投标文件雷同认定办法,推行计价软件加密锁实名制管理,组织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治理两年行动,严厉打击恶意竞标、强揽工程以及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建筑市场违法行为。出台《关于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古建筑修缮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有关事项的意见》,规范专业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

 (九)人才队伍实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加大建筑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技能提升培训考核,累计考核通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9.4 万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 12.4 万人、特种作业人员 1.7 万人。推行建筑企业自行培训考核,建立 2 家培训考核基地,104 家试点企业累计培训 5.8 万人。培训农村建筑工匠 2.3 万人、园林古建特色工种 6690 人,传承保护传统技艺。支持 9 家企业建设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基地,累计培训 1128 人。下放建设类从业人员岗位考核权限,由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之乡”主管部门办理。改造提升“建设从业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岗位证书无纸化网上办理、无纸化考核和电子证书,累计生成184171 条电子证书信息。在全国率先开展执(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累计教育培训 499037 人次。开展台湾建筑师互认的 工作,共颁发 45 本采信证书。引导台湾优秀建筑师来我省自贸区执业,在福州、厦门、平潭 3 个自贸片区已备案台湾建筑企业 70 家,已采信具有台湾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等执业资格的人员 130 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省龙头骨干企业提升整体偏慢,项目管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施工总承包企业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专业承包企业专业化优势不明显。企业业务范围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施工领域竞争,专业工程总承包业务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装配式建筑推进不平衡,推进过程整体动力不足,“快、好、省”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基地产能过剩,设计模数化、标准化没有有效推进,建造成本还未有效控制,装配化施工能力整体提升不明显。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比较碎片化,企业研发投入有待加强,BIM 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大数据采集应用机制亟待建立。三是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推进较慢。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新型组织方式,市场主体认识度、接受度不高,需要不断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四是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还不健全。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控不力,企业与现场管理脱节,质量安全管理仍有薄弱环节。五是行业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企业 现代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熟悉建筑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管理队伍薄弱。一线操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劳务实名制管理、全员持证上岗和产业工人培育需要加快推进。

 三、“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形势判断 2020 年 5 月 14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 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际环境发生剧变;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宏观调控,对建筑业影响日益显现,建筑业将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建筑业经济遇到发展困难的同时,也存在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中后期阶段,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轮廓更加清晰。总的来说,我省建筑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是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是建筑业发展最大承载 201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和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 展。到 2025 年,我省计划基本实现福莆宁、厦漳泉都市圈内部60 分钟到达、设区市中心城区内部 30 分钟到达、10 分钟上下快速路系统,轨道交通运营突破 500 公里。我省计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的管网建设,污水厂扩容及提升改造,内河综合整治,水厂、管网、二次供水设施提升改造。我省计划优化城市绿地结构,统筹城乡生态空间,保护城市绿楔及组团间绿廊,打造依山傍水、串联城乡的“万里福道”,创建一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到 2025 年底,所有设市城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二是城镇化、全装修住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建筑业发展有力支撑 坚持“房住不炒”宏观调控下,土地拍卖和商品房建设增速放缓,商品房市场降温明显,房地产对建筑业产值的贡献率下降,但是城镇化发展还在持续,城镇落户限制放松带来住房需求长期存在,各地安置房、租赁费、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以及商品房推行全装修成品交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深入发展装配式建筑,形成对建筑业产值有力支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0〕43 号)提出力争用 3 年时间完成 2000年前建成、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市或县城(城关镇)住宅小 区(含单栋住宅楼)改造工作,加快推动城市更新。《省住建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的实施意见》(闽建城函〔2019)107 号)提出 2020 年全省安排 30 万户改造计划,其中列入国家改造计划的 16.4 万户,我省追加 14 万户。到 2025 年,我省计划完成旧街区旧片区改造“百万工程”,城市更新 220 平方公里。

 三是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发展新方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13 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 号),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四是新基建是建筑业发展新动能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教育、防灾减灾、国防基础设施等软基础设施投资,智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陆海通道、“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与走廊、生态走廊、前沿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工程建设投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的防洪抗震、应急避险、建筑节能等城市升级工程投资。在 庞大的应用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基建未来建设前景广阔,各省市相继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及目标计划。我省出台了《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明确到 2022 年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四、“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推动实施新型组织方式和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创新监管思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着力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持续推动我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期“建筑业大省”,努力迈向“建筑业强省”。

 (二)发展目标 1.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建筑业产值力争达到 2 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7.5%,其中:全省装配式建筑产值超过 2500 亿元。培 育建筑施工、勘察设计等建筑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继续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和综合优势的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打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 100 亿元以上的建筑业企业 20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 500 亿元的“海西建筑航母”企业 1-2 家,勘察设计业务收入超 5 亿元的企业 2-3 家,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收入达到设计监理业务收入的 30%以上。繁荣建筑分包市场,跟踪资质改革方向,发展专特精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实体化劳务作业企业。

 2.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城镇每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5%以上,其中福州、漳州、泉州国有投资新开工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办公综合楼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余设区市及平潭综合试验区比例不低于 50%。新建装配式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建造过程中建筑垃圾减少 20%以上。提高装配式建筑认定标准,引导市场逐步提高预制构件比例。继续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分布,新增 5 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3.科技创新与智能建造目标 到 2025 年,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形成一批智 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

 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立法,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到 2025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90%以上,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 65%以上。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 300 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 200 吨。

 5.工程质量安全与设计水平提升目标 倡导以人为本的行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减少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一般事故,严格控制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鼓励企业争创优质工程,持续增加项目获“鲁班奖”、“闽江杯”称号。工程勘察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建筑业 规划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