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2020

时间:2021-10-11 09:24:14 浏览量:

— 1 —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目录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1 ....................... 1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2 ....................... 3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3 ....................... 6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4 ....................... 8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5 ...................... 10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1

 近年来,我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精准理好政治、经济、利益“三笔账”,大刀阔斧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优化整合,市属事业单位精简43.5%,编制精简44%,每年为财政节支增收约5亿元,事业单位活力有效激发、公益属性更加凸显。

 一、理好“政治账”,以最严标准坚决改革 我市事业单位基数大、人员多,历史问题也较多,改革难度大,但市委自始至终高标准、严要求,科学分类、区分类别、精准施策。对已实行企业化运作,或能够实行企业化运作的35个事业单位,毫不犹豫转为企业;对人员和资产规模较小、转— 2 —

 企后难以正常运转、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债权债务不清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或已无实际运作的27个事业单位坚决予以撤销;对极少数具有一定公益性、非营利性、可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暂时不具备转企条件的8个事业单位调整为登记设立。对49个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剥离、回归机关,其中19个单位予以撤销。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不饱和或职能相近的98个事业单位进行撤销或整合。按照能放则放原则,将32个单位下划至县(市、区)管理。改革后,市属事业单位精简43.5%。如市交通运输局下属事业单位精简76%。

 二、理好“经济账”,为财政节支增收 人员经费是财政一项重要开支。这次改革,除了转企、撤销、登记设立的单位全部收回编制外,对合并组建的单位也按撤并单位编制数的50%左右核减,对确需从经费自筹单位调整为公益一类和二类事业单位的,按40%和30%左右比例核减。同时,通过利用统筹市属所有单位空编跨系统分流安置人员尽量避免超编安置,尽可能节省改革成本。此外,将原经费自筹改革后调整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的经费纳入财政管理。改革后,市属事业单位编制精简44%,每年可为财政节支增收约5亿元。如市交通运输局所属事业单位编制精简83.4%,每年可为财政节省支出近7000万元。

 三、理好“利益账”,扎实稳妥推进改革 — 3 —

 人员安置是关键。市委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方案。市长经常协调有关事项。分管领导经常组织召开协调会,解难题、攻难关。市委编办、市人社局不惧增加工作量和来自各空编单位的阻力,全面梳理市属范围内事业单位空编统筹安置。对涉改单位和涉改人员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沟通协调,积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改革过程中,按照合理、合规、节省的综合原则,通过考试统筹安置涉改人员,充分考虑切身利益问题。5年过渡期内,被转企、撤销、调整为登记设立单位未能通过考试的涉改人员,可固化人员编制类型和待遇,带编安置到本系统其他事业单位,随人员自然减员逐步消化。既没通过考试,也没可安置的单位,再通过一次性经济补偿方式予以解聘。同时,做好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改革前已退离休人员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待遇,原则上保持现有管理方式不变,并由转制后单位(主管部门)管理。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2

 我们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围绕“四个聚焦”,不断优化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完善职能职责体系,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 4 —

 一、聚焦统筹布局,凝聚改革合力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推进,明确改革方向和路径,确保高质量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成立了区委深化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事业单位改革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在区委深化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区机构改革协调小组负责推进落实具体工作和9个专项推进组(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协调推进所分管部门的事业单位改革、专项改革以及转隶等具体督促推进工作,协调解决方案制定和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全区多次组织召开区委深化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会、区机构改革协调小组会、区委编委会等各类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明确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对关键环节提出要求、加强指导,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聚焦主责主业,规范职能职责定位 坚持把依法依规、政事分开、科学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职能职责作为重点和难点,全面系统梳理规范事业单位工作职责。巩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成果,全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实现政事分开,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求各部门不得将应由机关承担的行政职能交由事业单位承担。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执法队伍,下沉执法力量。区本级在人力资源— 5 —

 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共设置6支执法队伍。应急管理、卫生健康、城市管理领域保留市和区两级执法队伍;市场监管、商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下沉的执法职能由区级承担;交通运输、农牧业、文化市场、生态环境、工信、住建、水务、统计、林业和草原等领域不设执法队伍。

 三、聚焦挖潜创新,严控机构编制总量 从严管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逐步压缩事业单位和编制存量规模。围绕管住总量,牢固树立机构编制资源“一盘棋”意识,打破部门、行业和领域壁垒,根据各事业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在总量限额内统筹使用、动态调整,坚决不突破事业编制总量。围绕加大整合,优化整合、精简撤销一批机构规模较小、工作任务不饱满或不符合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弱化、职责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优化事业单位设置,压缩事业单位总量。围绕盘活资源,坚持“瘦身”与“强身”相结合,以挖潜创新、盘活编制资源为目标,科学统筹事业机构编制资源,将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向职能强化的重点关键部门倾斜,推进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均衡配置,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四、聚焦服务发展,保障重点领域用编需求 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础科研、公共文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基本公共服务用编需求。统筹调剂使用现有在编人员,对超出实际需要的现有占编人员调整到亟须人员— 6 —

 的其他事业单位。总结借鉴县管校聘、县管乡用等管理创新办法,引导人员和编制资源精准服务基层和群众。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3

 近年来,市委编办围绕职能定位调整、布局结构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科学厘清政与事、统与分、控与活三种关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扎实推动事业单位挖潜增效、创新发展。

 一是厘清“政事”关系,职能定位更清晰。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要求,明确事业单位职能边界和功能定位,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以法律法规、权责清单、机构编制文件为依据,科学认定、全面规范涉及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273家,并随行政职能剥离同步调整机构名称、明确职能定位、精简事业编制,进一步理顺政事关系,强化公益属性。扎实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撤销职能弱化或无生产经营能力的事业单位建制,推动生产经营能力强、市场效益较好的转企改制,共撤销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59家,其中转企改制34家,共收回事业编制3400余名,市区两级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部到位,有效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二是厘清“统分”关系,布局结构更优化。一方面加强“统”— 7 —

 的层次和力度,突出职能衔接和体系规范,针对机构改革工作机构合并职能调整、同一部门所属数量过多任务相近规模偏小、机构设置不合理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的事业单位,采取撤销建制、重组机构、调整职责、规范内设等方式进行整体性重构、系统性优化。另一方面提高“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点,实行差别化改革和管理措施。完成国有林场区域机构整合优化改革任务并精简人员编制 40%。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机构调整工作,健全完善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有效联动、快速响应的管理体制。整合全市11家事业单位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相关职责,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构筑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体系。

 三是厘清“控活”关系,资源配置更高效。用管理控编制、 以创新活编制,积极化解需求与供给、存量与增量的矛盾。编制管理上,制定《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统筹调配管理办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机构编制评估内容、指标、程序,以及市区、部门、镇街之间统筹调剂编制的原则路径。同时,对标准不明确、弹性较大或管理混乱的事项,统一执行口径,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创新上,推动国企教育集团开设幼儿园,登记为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的事业单位法人,腾挪出更多编制保障教— 8 —

 育需求。采取合理核定人员规模作为财政补助经费和岗位设置依据的方式,解决地方戏曲单位高素质表演人才不足问题。修订出台中小学、幼儿园领导职数配备和党政后勤管理机构设置标准,对公立医院党政后勤管理机构实行总量控制、行业监管与自主调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升办学办医专业化水平。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4

 近年来,随着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改革的完成以及基层事业服务体系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得到优化巩固,我市围绕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态势,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一是继续坚持高位推进,巩固改革成果。自党政机构改革完成以来,市委市政府便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工作统筹加以推进。市委常委会、市委编委会专题研究并及时调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委编委主任提出要围绕完善后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接续递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对事业单位进行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和功能再造,推动守正创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亲自率队赴教育、卫生、交通、住建等系统调研,主持召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 9 —

 导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使得改革氛围依旧。

 二是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瘦身与健身 相结合,以改革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激发事业单位发展活力。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 在的“小、散、弱”问题,加大事业单位撤并力度,市本级精简收回事业编制500余名,精简比例为11。针对事业单位职责不明晰问题,在公安事业机构开展专业化绩效考核试点,进一步明确其主要职能及绩效量化考核指标,由市公安局相关支队加强专业绩效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公安事业机构聚焦公安工做主责主业,提升公安基层治理服务能力。针对事业单位为行政机关服务保障多,为社会公益服务少的问题,在改革中坚持压减为机关服务的事业单位,增加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三是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提升改革成效。坚持机构编制服 务中心大局,市委决策到哪里,机构编制就保障服务到哪里。围绕省市关于全面融入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整合市发展改革委下属事业单位,成立经济圈发展促进中心,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改革发展服务。围绕“三大千亿产业”发展,整合市酒业发展局、酒业园区下属事业机构,优化酒业发展服务事业机构,抢抓白酒产业政策调整机遇,更好地服务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发展;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10 —

 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城市提质攻坚”行动,整合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下属事业机构,成立市建筑业发展中心、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中心等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交流材料5

 近年来,为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提高治理效能,我们在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基础上,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扩大改革范围、加大整合力度,优化服务职责,促进事业单位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

 一、在精准划转强公益服务上加力,做实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 将市域内所有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改革范围,全 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结合市情实际,合理选择改革路径,其中11家事业单位只转职能不转机构,16家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划入主管部门或转为内设机构。改革后,减少科级事业单位2家、股级事业单位9家,划转行政职能至机关159项,严格落实了“除行政执法机构按中央、省部署推进改革外,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要求,明晰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

 — 11 —

 二、在精实整合增执法水平上出力,做强综合执法类事业单位 优化部门内部执法监管职能,强化专业执法,对技术性较 强、专业要求较高、监管责任重大或者执法任务较重,不适宜整合的安全生产、卫生健康、劳动监察等领域,将部门内多个条块的执法职能归并,集中执法资源和人员力量到一支队伍行使,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专业行政执法机构,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部门机构职能,将各条线涉及的18支执法队伍整合为市场监管、文化、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5支综合性执法队伍,实现“一个领域一队伍”,有效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

 三、在精细优化促活力激发上用力,做优职能弱化类事业单位 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撤...

相关热词搜索: 深化 经验交流 事业单位